四个“故意

2011-12-29 00:00:00徐天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重视向学生提问,满足于“师问生答”的传统范式,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普遍较弱,出现路不拾“疑”的尴尬状况。有疑问,才会有思考与探索;有思考与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开始。
  一、故意出错,引发质疑
  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来不去怀疑教师的话会有什么问题或错误,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成了天经地义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备课时巧妙设计出错的环节,可以“催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惊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反思的过程中开启智慧之门。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叙述结论时,总是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句话中的“零除外”丢掉。于是,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故意在黑板上写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要求学生齐读一遍。果然,学生齐读之后,有几个小手迟疑地举了起来。“老师,你写的这句话有错误,应当加一个括号,括号里有‘零除外’三个字。”“你真厉害,居然发现了老师的错误!”我立即用红粉笔加上“零除外”三个字,并在下面划上一条粗线。此时,我发现刚才举手的几个学生明显兴奋起来,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许多。
  二、故意忽略,引发质疑
  课堂需要预设的精彩,更需要生成的美丽。特别是捕捉到学生的错误时,教师要利用教育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把学生的错误化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例如,教学求算术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有的学生简单地认为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算出的结果就是平均数。我出示题目:“一个筑路队三月份筑路200米,四月份筑路300米,五月份上半月筑路180米,下半月筑路220米,顺利完成了任务。求平均月筑路长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时,用四个数相加除以4,得出月平均筑路长度为225米。我看了后,便故意继续讲后面内容。这时,有学生看出了我的“粗心”,便迫不及待地举手,其他学生见状后也留心琢磨起来,陆陆续续举起手。学生通过共同纠正,终于克服了“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思维定式,懂得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三、故意反问,引发质疑
  过分快捷的旅行,往往会忽略沿路的风景。数学课进行得非常流畅的时候,也往往忽略思维必要的深度,简化必要思考的过程,为今后的学习埋下“地雷”。对于教学上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都要设法让学生放慢速度,多留意一点,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质疑。为达此目的,我的方法之一就是故意反问,使学生顿生疑问,赢得反思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正确,我有时也会说:“同意这个答案的举手。”看到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纷纷举起手,我故意再问一句:“这个答案肯定正确吗?”一些学生迟疑地摇摇头,把举起的手放下来。见此情况,我就会引导学生证明刚才答案的正确性。经过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容易混淆的问题得到澄清,人云亦云的习惯逐步改变,独立思考的习惯得以养成。对于学生不够完整的叙述或不完全正确的过程与方法(包括结果),在学生自己尚未发现的情况下,教师的一句反问,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怀疑,从而让思路多一次盘旋,进而自主反思、自主质疑、自我纠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故意暴露矛盾冲突,引发质疑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如果生硬地给予简单批评,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资源开发的意识,用心捕捉、及时收集学生的错误,把它化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高级营养,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用故意暴露矛盾冲突,引起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自主纠错。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每小时可以飞行1500千米,飞回时逆风,每小时可以飞行1200千米。问这架飞机最多能飞行多少千米就要往回飞?”少数学生采取简单化的方法,用6小时除以2得到3小时,再用1500千米乘以3得到4500千米的答案。不少学生用1500千米加1200千米再除以2得到平均每小时飞行1350千米,再用1350千米乘以6,得到的结果再除以2,答案为4050千米。为了让学生口服心服,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表示飞机的来回路线,根据计算结果模拟飞行的情景。这样教学尽管耗费了时间,但暴露的矛盾冲突明摆在学生面前,迫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最终找出正确的方法,靠自己的摸索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知识的殿堂。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