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习方式等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成共识。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那么,这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怎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呢?
一、动手操作,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拼一拼、数一数等“做数学”的活动,不仅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还增强了自主意识,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即使学生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学习用圆规画圆时,学生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地想掌握它。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详尽的说明,而是用富有挑战的语气说:“现在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哪个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动手操作,投入到“如何转化”的问题情境活动中。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教材上的转化方法,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与其他的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质疑争辩,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要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如在教学“7.3÷0.3”这道题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24,余数是1,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到底余数是多少呢?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学生通过辩论,终于统一意见,余数应该是0.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余数在十分位上表示0.1;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检验出余数也是0.1。又如,教学 “分母为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这道辨析题时,教师也放手让学生争辩,学生纷纷举例反驳。在这样的争辩交流中,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创设让学生动口争辩的问题情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融入生活,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把知识用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利息”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学习“比例”后,教师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样使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总之,新课堂期待着教学理念的根本变革。教师只有构建和谐课堂,把体验的机会、发现的权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中成长,我们的课堂焕才能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