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教学方法初探

2011-12-29 00:00:00王丽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给学生发言的自由,鼓励学生敢说、敢问,充分尊重他们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大声、大方地当小老师,说题意、说解题思路、说操作过程、说学习方法等,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训练数学语言表达概念的准确性
  语言使个体在获得概念时无须从头观察事物,便能直接地形成概念,因此,语言表达已成为概念学习的重要手段。数学语言是用来描述各门科学事实和方法的科学语言,与人类生活语言相比,更为简洁和准确,因而也更为抽象。从其形式来看,一般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图形语言能表达出更多的具体思维,直观地显示出某一要领的本质属性或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三角形可用“Δ”表示,符号语言简洁明了,准确清晰。如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用数学符号语言——(a+b)×c=ac+bc,则可以准确地表示出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小学数学概念,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有其严格的科学性,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用既准确又概括的数学语言把概念的本质揭示出来。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学生只有形成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才能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的技巧。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制约着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掌握、记忆和运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
  二、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解题的条理性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学生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语言和经验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解题方法,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数与数量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运算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在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的。儿童的运算活动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在直接感知实物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运算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语言表达操作过程,逐步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运算法则。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内化过程而内化。而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语言转化。例如,我在教学“8+3”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表达:十个方格里放着8个玻璃球,还空着2个格子,从外面3个球中拿出2个放在空格里,这样方格里正好是10个玻璃球,与外面剩下的1个合起来,一共是11个玻璃球。这种表达尽管是感性的,但是它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几次综合描述,从而做出概括性表达。8比10少2,把3分成2和1,8加2得10,10加1得11,这样逐步从理性上掌握凑十法。这样操作、思维、表达构成了相辅相成的交互过程。离开操作,教师让学生说一说8+4、8+5、8+6等算式的计算过程。训练时,教师给予每个学生充分锻炼语方表达的机会,开展“当小老师”“夺小红旗”“争做计算大王”等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训练数学语言表达思路的逻辑性
  1.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应用题中凡涉及数量关系的语言,通常具有严密性和精确性。这种数学语言又常常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所不同。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理解题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如生活中的“我家现在住房面积大了一半”,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指“现在的住房面积是原来的住房面积的2倍”。这种约定俗成的生活用语,对小学生理解题意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对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字少,虽然对生活语言掌握不少,但是数学语言还是接近空白的,尤其是数学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并不一致,在表达数量关系的用语中,有一些也容易混淆,因此在表达解题思路时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选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加法的应用题时,用多媒体出示2只老母鸡,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又走来一只老母鸡,又让学生说一句话,并提问“合起来有几只老母鸡”,再引导学生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同时能顺理成章地说出“2+1=3”各数表示的意义。
  因为思维表现于语言,思维能从语言表达中展现出来,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思路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