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良好的数感起着探索的导航器的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和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受特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局限,在形成与发展数感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学生对数的意义感受不深,仅把它看作一个待运算的符号,没有意识到数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道该怎样用数来解决问题。
一、联系生活理解意义,让学生在生活感知中获得数感启蒙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认识10以内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来认识这些数,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些数。比如,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身边的物品等等来表示出这个数。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校园里有几幢房子、几棵树、几个花坛等等,让学生把1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的观念,进而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
二、指导观察、练习时用数交流,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师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敏锐的数学眼光去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洞察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数感不可或缺的前提。例如,教学“百数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从上向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从左向右观察呢……在不断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发现百数表的排列规律,又培养了敏锐的数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用数来描述一些现象以及一些事物,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其数感的形成。例如,教学“认识10以内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试着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再如,作业校对以后,教师请做对的学生举手,并说:“看一看,然后估计一下,大概有几人?和做错的人比怎么样?如果有更多的人做对,老师就更高兴了,那你觉得再增加多少人呢?”简简单单的一番话,就能够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事物,同时主动地使用 “可能”“接近于”等数学术语,可帮助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
三、重视对运算方法的判断和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对于小学数学中的一些简算为何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计算,它的简便到底体现在哪儿,学生一般都感到很茫然。可以想象,这样机械的训练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是,假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运算中的方法,能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运算方法,能正确地对方法是否简便做出合理的判断,那么学生的运算感觉就会有所提升,数感亦能得到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运算方法的合理判断,鼓励优化。例如,在学习乘法后,教师让学生计算一组题:7×4+7、8×6-8、2×9+9。学生间的计算速度会有不小的差距。教师提问:“你觉得怎样算能使我们算得更快?而且是又快又对?”这样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特点,找出其本质所在,从而调整自己的计算方法,促进其生成新的运算策略,使学生的数感得以深化和发展。
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例如,“□+□=9、9-□=□”这一题型的练习,既促使学生调整观察的角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运算的灵敏度,进一步增强了数感。
四、加强体验、鼓励猜想,促进学生数感不断内化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现实情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经历数的生成过程,从而认识数、了解数。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猜想能使学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数感。如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先猜一猜数量再数出来;在学习“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多少厘米……以上这些猜想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内化。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绝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体验、交流、猜想,培养学生对数敏锐而精确的感知、感悟能力,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