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1-12-29 00:00:00顾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阶段虽然是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学习的知识都是粗浅易懂的内容,但却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但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阶段,更是一个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阶段。面对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新生,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敢于表达、善于标新立异,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的思维才能出现创新的火花。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搭设平台。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善模仿、好表现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例如,低年级学生识字比较少,教师教学新课时一般是先出示挂图,从图中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开始,学生对色彩鲜艳的挂图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但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了兴趣。于是,我改为用配套的教学光盘,用动画来演示教学内容。如教学“认识等号、大于号和小于号”一课时,我一改往日利用挂图或教学光盘的形式,请了三组学生分别戴上小兔、小猴、小熊的头饰,请大家比比各队人数的多少。学生们跃跃欲试,轻松地完成了任务。当我提出从中还能比较哪些数量的大小时,学生有的提出比较各队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有的提出将两队合起来与第三队进行比较等等。我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教师要善待学生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例如,在教学 “统计”一课时,例题要求将“动物运动会”图中的信息分类统计,大多数学生是按照运动项目或动物种类进行分类统计的,有的学生提出按照动物衣服的颜色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提出按照运动状态分为已经比赛完的和还没比赛的两类,我立刻表扬了后两种分类方法。又如,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是“24+9”。我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把24分成20和4,先算9+4,再算20+13;有的学生用凑十法,把24分成23和1,先算1+9,再算23+10;有的学生凑整十数,把9分成6和3,先算24+6,再算30+3;还有的学生把24分成21和3,先算21+9,再算30+3……学生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人人参与。当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我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学生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算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让学生获得多种解题途径。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趣味,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和教学光盘的动画演示,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小小商店”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将学具盒里的人民币和有标价的物品剪下来。课堂上,我请四个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当顾客。大家兴趣盎然,不仅很快完成了课本上提出的问题,还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并一一解决。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积极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真挚的情感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