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

2011-12-29 00:00:00黄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智慧灵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数学学习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现实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
  数学本身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前应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收集、积累实践活动的素材。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具体、有趣、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内容,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如:“六一”前夕班里准备开展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些?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由于是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因而在课堂上学得趣味盎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二、创设情境——拓展实践活动的领域
  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去探索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公园一角,只见一人吆喝着:低收入高回报,试试你的手气吧!几个围观者跃跃欲试,旁边的海报上写着活动规则:五只乒乓球,其中两只球上写有红色的“福”,如果一下子同时摸到两只写有“福”字的乒乓球就能获奖。教师问:“你想试试你的手气吗?你认为你摸到奖的机会大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活动化,确保学生每个个体的有效参与。
  2.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常常是杂乱无章的,所呈现的信息往往多余或不足,如能对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提炼,在课堂上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让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将相遇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相遇应用题中的“两地、同时、相向(反)、相遇、相距”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挖掘提炼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真有趣。
  3.创设大课堂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时空,课内外结合,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把课堂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创设大课堂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如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量一量房间的有关尺寸,确定合适的比例尺,画出房间的平面图。学生测量时,有的用米尺、卷尺测量;有的用绳测量后再用尺量绳;有的数地砖再计算数据,然后根据图纸的大小合理选用比例尺,个性化地绘制出房间的平面图。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携手和学生走进充满智慧魅力的学习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的简洁美。这样,沟通课堂内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的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同时灵活运用,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和能力。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后,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做两个不同长方体的侧面,并另外配上底,比较一下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在活动中,学生分别把两张长方形纸做成两个圆柱,并戏称为“高个子”和“矮胖子”。有的学生通过装米或装沙,比较两个圆柱容积的大小;有的通过测量,计算比较;有的利用公式进行推理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矮胖子”比“高个子”的容积大,也就是“把长方体的长边作底面周长、短边作高时,圆柱的体积大”这一规律。在动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把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从方法的单一到方法的多样,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实现了智慧的超越。
  总之,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结合实践活动内容,到现实生活中采撷实践素材,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让数学课堂会成为学生快乐、自由、智慧、健康成长的乐园。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