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主

2011-12-29 00:00:00顾锋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当前,有效教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素养让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时,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敢问”“乐学”“善思”。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教学“素数和合数”时,我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素数、什么是合数后,提出自然数可以分为素数和合数两类。大部分学生点头默认了我的说法,但有一个学生却大胆地提出了他的疑惑:“老师,我发现您忘记了0和1,它们是自然数,却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我很惊喜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拒绝盲目跟从,培养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主动探究的时间和展示自己及互相交流的空间。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对已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了如指掌,但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却经常出错。可见,很多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一味地记公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各一张及剪刀一把,并要求他们将各个图形边的长度都测量好数据,标注在图形上。课上让学生先将长方形、正方形根据测量的数据,把它们的面积直接计算在纸上,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我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算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用横边乘斜边,有的说根本就不好算……我并没有直接评价,而是适时提问:“那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再见机引导:“如果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该多好,你们肯定早算出来了。”我刚说完,有些学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师,那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变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呢?”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那就让你们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想想办法。”动手操作是孩子的天性,相比乏味的讲解,学生更易接受,更有激情,更具挑战性。有些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用折、剪、移的方法,能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但我发现学生们的方法都千篇一律,都是剪下一个三角形移补成一个长方形。我再次提问:“还有其他与众不同的方法吗?”学生们陷入了深思。这时,一生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不一定非要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一个直角梯形补上去也是一样的。”通过这节课,对探索梯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可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思维定式,活跃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好数学并不是为了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开发智力及培养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中精选了生活性较强的实践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如我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学生们对于元、角、分的认识很抽象,所以我特别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逛超市”。课前,我事先分好组并分发好表格,表格上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将二元三角正好用完,可以买哪些物品?将100元一张的纸币换成10元一张的,能换几张?花5元钱去买东西,但还要带回一元五角,可以买多少钱的东西……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超市,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很多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堂数学课,一方面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元、角、分等不同面值的钱币,知道了元、角、分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了生活,接触了不同角色的人,知道了如何与他们交流。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很有趣,数学很有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尝试,我发现: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对于促进有效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可以增强,实践能力才可以提高,学习潜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地挖掘。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