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摒弃原来教学中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做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创设情境,亲近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苏教版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多样性,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语言,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为学生创设了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出示贴图:4个苹果,2瓶矿泉水,一块蛋糕。教师问:“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两人都满意呢?4个苹果可以每人分2个,2瓶矿泉水每人可以分1瓶,但一块蛋糕怎么分呢?”学生就会发现用以前学过的数已不能表示,从而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这样的情境对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非常有价值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创设情境不能只重视情境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二、联系实际,参与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选取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趣。如学习“千克与克”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个鸡蛋大约有多少克?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并用手拎一拎。这样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参与中观察、比较,加深了对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的认识。这样的数学学习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认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动手操作,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活动,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而应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打造有效课堂。
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自己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接着在钉子板上围一围,用两副三角板拼一拼,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用几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等。这些操作活动都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四、自主探究,创造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经历探索过程的知识才是有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完全可以自主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应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策略去探索,通过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感悟体验哪一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好。我们不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受所谓“最简单”的方法,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也是记得最牢的方法。这样的计算方法的获得,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实现了算法的优化,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五、实践拓展,应用数学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后,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课本封面、课桌面等现实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计算给镜子装铝合金边框需要多长的材料,计算花圃周围栏杆的长度等。这样,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