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体图形教学中实践操作的策略

2011-12-29 00:00:00钱学翠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0期


  空间观念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对客观世界三维结构的认知。如何从平面转化到空间,语言往往很难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细心观察、合理想象来自主建构,空间观念才不是纸上谈兵,才能成为学生内化的思维能力。
  一、实践活动的层次性
  操作实践是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同步作业的过程,是学习图形知识的有效手段。合理安排操作活动,可以简化目标,调控学生操作的节奏,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认识长方体棱、顶点、面的环节,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操作过程。
  师(拿出一个土豆):长方形的纸可以变成长方体,那你能将一个土豆变成长方体吗?
  1.师:怎么切?多出了一个“面”。请你自己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2.师:是不是长方体呢?再切一刀,会多出什么?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我们称它为棱。
  3.师:再切一刀,会多什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切土豆,感知长方体点、棱、面的概念;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数一数,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的个数;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棱点的关系,并根据观察完成表格。这样设计,将目标分解,使操作活动细化,使学生的认识随着操作的进行逐渐加深,学习具有层次性,避免操作活动上出现无效、时间上出现真空的现象。同时,让学生经历“预测——实践验证——反思”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使操作结果更合理化。在切土豆过程中,“先切后看”和“先想再切再看”,后者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进程,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二、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操作目标过细,往往使学生缺少自主思维的空间,难以产生“跳一跳”的欲望。同样,如果目标过大,或目标达成度过高,就会缺少动手实践的价值。因此,设计实践活动的环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量,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教学“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在讲解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进率时,教师过分关注结果,或让学生数数1立方分米的盒子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均会陷入操作活动及思维的误区,无法保证实效性。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法来自主探索。操作前回顾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关系的揭示过程,并让学生画一画1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再发给学生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合作完成在实物的表面表示出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利用复习环节的设计,先在底面上表示出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1平方厘米,然后再在一个侧面上均分成10层,推算出1立方分米里有1000个1立方厘米。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知1立方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分米、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这一活动的设计能合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操作体验,使学生能全程参与其中,合作探索比较简洁的操作方法,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均得以优化。因此,设计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践能力且尽可能地简单、实用、省时的活动。
  三、实践活动的可发展性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课堂具有活力,给知识生命力,让它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根发芽,内化为学生的内部语言,成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实践操作的过程往往比较具体,目的也比较明确,一般情况下只充当着认知的手段,很难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新起点。而在立体图形的学习中,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只有实践过程也成了学生新知内化的动力,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学习了长、宽、高概念以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在某一个建筑工地上,也有一个长方体框架。由于风吹雨淋,框架坏了一条棱,你能想象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如果再坏一条棱呢……你觉得最少剩几条棱的时候,你还能想象出原来长方体的样子?”从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减去一条至多条棱,不仅仅是为了突出长、宽、高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长方体的棱一条条被“擦”去,每擦去一条,学生其实就在头脑中将这条棱清晰地“画”了出来。随着屏幕上棱的数量一条条减少,思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长方体框架的构建就在这富有想象力的活动中达到了顶峰。最后虽然屏幕上只剩下了三条棱,但长方体的框架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再通过机动部分设计:“箱子面坏了一块,你能想象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这时学生头脑中的长方体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实体,而是三维的模型。这样,学生的思维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使长方体模型内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在学生头脑中。
  空间观念不是对实物的直观认识,而是对于三维图形结构特征的把握。有层次、实践性强的操作活动不仅能有效展示空间图形的三维特征,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