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苏教版数学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然而,教材仅是一个范本,在关注“共性”的过程中,很难兼顾“个性”的需求。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尚需巧用苏教版教材,优化数学教学活动。
一、挖掘情境图,让图意的承载更加厚实
情境图的大量出现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一可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情境图的价值,避免淡化情境图承载的功能,认真分析编者的设计意图,理解其内涵,挖掘更多素材,让图意的承载更加厚实。
如“运算律”的情境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时我三次使用了这幅情境图:首先,通过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其合理性。接着,在认识了乘法分配律后,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实现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的拓展。然后,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实现了由乘法对两个加数的分配律到乘法对三个加数的分配律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图多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拓展练习题,使习题的内涵更加丰富
苏教版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是教材的基本资源之一,同样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
如有一道习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前三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判断出最后一个图形(如右图)不是轴对称图形后,我并没就此结束,而是提问:“这个图形是由四个半圆拼成的,它不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把它改拼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我提供了一些半圆,让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拼一拼。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拼出了多种轴对称图形。如下:
一道简单的习题,在教师的有意追问下,创设了更多探究、思考的空间,既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三、组织活动,使结论的探究更加深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苏教版数学教材在知识点的呈现上,设计了很多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体验、会发现。我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探究,自己去发现结论,甚至质疑教材中的结论。
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教材在“选小棒围三角形”的活动后出示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执教这一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从10cm、6cm、5cm、4cm的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矛盾冲突促使他们相互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有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都有一根太长了,当两根小棒的长比第三根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立即有学生质疑:“我用10cm、5cm、4cm围的,10加5大于4,但还是围不成!”经过讨论、推敲,学生得出仅仅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不够的,必须是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得出的这些结论虽然和教材上的不完全一致,但却充满灵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获得!
四、动化文本,使知识的本质更加凸显
数学教材中,不少知识点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展示的往往是平面的、静态的内容,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教学中,我经常以教材为蓝本,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知识动态化,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使知识的本质特征更加凸显。
如“圆柱的认识”一课,如果照搬教材,学生很难认识圆柱是旋转体这一本质特征。教学时,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猜想:“如果以一条长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快速旋转,可以得到什么形体?”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能形成圆柱。课件演示旋转的过程和旋转后的形体,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的动态形成过程,感受到圆柱和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是有联系的,它可以通过旋转长方形形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有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又基于教材、再生教材。多媒体继续分步展示长方形绕轴旋转,在一次次旋转中清晰地展示了圆柱各部分的形成过程,从而向学生渗透点旋转后形成线、线旋转后形成面、面旋转后形成体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更科学、准确地建构对圆柱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教材为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创造、发展的空间,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优化数学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