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思维训练落到实处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有效数学课堂中的思维训练。
一、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寓思于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不足,再加上有些知识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学习素材,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领学生学习数学。但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追求一味“热闹”的。 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要让数学思维寓于情境之中。
案例:“认识角”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现在认识角了吧?淘气的小猴故意将一些图形盖住了一部分,你能根据看到的情况判断一下小猴盖住的图形是不是角吗?(大屏幕分别出示几组被小猴盖住部分的图形)
师:小猴盖住的图形是角吗?
生1:是角。
生2:不是角。
师:你们能确定吗?(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大喊“能确定”,还有的学生大喊“不一定”)
师:请看正确答案。(大屏幕出示结果,学生们一片哗然)
师:同学们猜的开心吗?
生(齐):开心!
……
案例分析:
教师安排这一情境让学生进行“猜角”,是很好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安排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吗?显然不是。这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角的组成,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猜角”过程中出现确定与不确定的时候问个为什么,或者问一下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这样情境的创设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轻松愉快中得到了发展。
当然,情境创设也不能只为了追求思考性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否则就有可能游离数学课堂之外,脱离数学本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案例:“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大屏幕出示:吴,吞;呆,杏;由,甲)
师:这些汉字你们都认识吗?
生(齐):认识。(齐读了一遍)
师:你们发现这几组汉字有什么奥妙吗?
生1:它们都是倒过来的关系。
师:你真聪明!我们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生2:有。比如说8,倒过来还是8。
生3(抢着说):11倒过来还是11!(师有点不知所措,愣了一会儿)
生4:你们说得不对,你们举的例子没有生成新的数。
生5:6倒过来就是9。(不少学生哗然,都认为这个例子举得好,还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
……
过了很长时间,教师都没有从这个情境当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倒数的学习中来。
案例分析:
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在这个情境当中,教师所列举的几组有趣的汉字与本节课学习的倒数知识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显然没有,最多也只是形式上有点联系。而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从数学本质出发,抓住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助性学习,但这种互助性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