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人大都知道郭凤莲的名字,她是继陈永贵之后的全国农业战线先进典型大寨的当家人、全国劳动模范。她不光当过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当过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山西省委常委、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她多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党代会的代表,还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改革开放后,郭凤莲重掌大寨大印,使大寨焕发第二春,很快便成为一个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经济实体,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走在前列,中央许多媒体都介绍过郭凤莲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的事迹。人们不能不从心里赞叹,经过人生大的起伏的郭凤莲,确实是个“铁姑娘”。
“孩子王”
1947年秋,郭凤莲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武家坪村的一个贫困农户家里。郭凤莲3岁时,母亲贫病致死,父亲只好将她托付给住在大寨的外祖母抚养。这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面貌一新。外祖母年纪大了,许多事情干不了,小小年纪的郭凤莲就担当起家里家外许多事情,这使郭凤莲从小养成了不惧交往、善于组织、吃苦耐劳的性格,艰苦的生活条件,还造就了她务实、奋斗的精神。
郭凤莲到大寨生活时,大寨已经有了互助组。此时的陈永贵、贾进才等老一代共产党员,带领大寨农民跟着共产党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大寨的农民们也积极发展生产,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就在大寨组织互助组时,陈永贵为了使妇女们也能从家里走出来,参加农业劳动,就把各家的小孩子集中在住房宽敞的某一家里,由大家选出来的信得过的一两名妇女照顾,孩子们在那里吃中饭,其他妇女就可以腾出身来,下地劳动。他的这个办法使劳动力大增,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了,农民们得到了实惠,自然拥护这个办法。后来,陈永贵到乡里开会,听说城市里管这叫幼儿园,就也称这个照顾小孩的办法为“大寨幼儿园”。郭凤莲便是最早进入“大寨幼儿园”的孩子之一。
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后来上了小学,有主见、胆子大、能吃苦又认真学习的郭凤莲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郭凤莲高小毕业后,本可以再上中学的,但工作的需要,使她不能再上学了。什么“工作需要”呢?就是当“大寨幼儿园”的老师。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是个很有眼光的人,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了培养大寨下一代人的重要性,已经不满足于让一两个妇女照顾小孩子的“幼儿园”初级阶段了,他要选政治品质好、有文化的人来培养大寨的下一代,他选中了郭凤莲。郭凤莲在小学的良好表现,陈永贵是知道的,当年在大寨,高小毕业的郭凤莲已经算是个文化人了。陈永贵认为,把小孩子交给郭凤莲不会错。于是,他找郭凤莲谈。这样,刚刚十几岁的郭凤莲又回到“大寨幼儿园”当上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孩子王”——老师。
“铁姑娘”
如果郭凤莲的“大寨幼儿园”老师一直当下去,她肯定也会干得很好。但是,一场大灾,改变了大寨的命运,也改变了郭凤莲的命运。
1963年8月,眼看就要迎来又一个丰收年的大寨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大雨一连几天下个不停,山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冲下来,大寨的梯田全部被冲毁,绝大多数房屋被冲垮。在这样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拿出了与天奋斗的劲头,不要国家一点帮助,硬是靠自己的力量,把冲毁的梯田重新修好,给全体社员每户都盖了新房子,在重灾的当年,又夺得了大丰收。
大寨人在危难之际与老天爷抗争的队伍中,出现了一支青年女子突击队,带头人正是郭凤莲。
原来,大寨人在重建家园时所表现出的奋斗精神,感天动地,自然也感动了郭凤莲。她当年只有16岁。本来,在“大寨幼儿园”里当“孩子王”的她,可以不参加劳动,在幼儿园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只完成带好孩子的任务就行了。可是,已经有很高觉悟的郭凤莲不是这样想的,她不光把整个大寨当作自己的家,把全体大寨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而且把已经成为先进典型的大寨,看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单位,把在重灾之下大寨红旗不倒,当作她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眼见乡亲们在大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的豪气,她热血沸腾,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大寨劳动大军之中去。她与年纪差不多的姑娘赵小兰结成了伙伴,两个人一到起早贪黑地干和成年壮劳动力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干活又快又好。她们的行动得到了大寨人的赞扬,也得到了陈永贵的肯定。不久,投身到大寨劳动大军之中的女青年也越来越多,有23个人参加。这些姑娘们组成了一个突击队,推举郭凤莲当队长。
大寨青年女子突击队,是大寨抗大灾、夺丰收劳动大军中的一个亮点。她们在抗灾前线冲锋陷阵,哪里劳动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她们每个人完成的任务量都超过了男劳力。运石料,她们完成的数量比男劳力还多;挑担子,她们跑得比男劳动力还快。艰苦的劳动,巨大的体力付出,一般男子都很难承受,但是这些女子突击队员却咬牙挺了下来,还把这种艰苦劳动当作乐趣,这无疑是创造了奇迹。腊月里,她们刨冻土,个个手上冻得裂了口,虎口震得血淋淋,社员们都心痛地劝她们休息,郭凤莲却带头说:“天冷我们心不冷,地冻我们人不冻,老一辈能吃下的苦,我们年轻人也吃得下!”这真是铮铮誓言!大寨的社员们由衷地称赞她们是“铁姑娘”,称这个青年女子突击队为“铁姑娘队”。当时来大寨采访的新闻记者们很快就注意到了这支“铁姑娘队”,于是,一篇篇关于大寨“铁姑娘队”的新闻报道,在地区一级、省一级的报纸上、广播里出现了,郭凤莲成为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铁姑娘”。“铁姑娘队”和“铁姑娘”郭凤莲很快就成了全国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在带领“铁姑娘队”抗灾的过程中,郭凤莲再一次显露出了组织和领导才干。每次劳动之前,郭凤莲都对劳动任务仔细估算一番,然后按队员的年龄大小、体力强弱,进行统筹安排,尽量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把那些让一些男子看起来都发怵的活计,干得又快又好。在艰苦的劳动中,郭凤莲总是用很朴实的道理鼓励“铁姑娘”们顶住,哪个有点怕累了,哪个有退缩之意了,她都能预先看出来,主动找她们谈心;谁家有困难,她都主动去帮助。而她这个队长,每次劳动都走在最前边,完成的劳动任务量,要比别人多,质量还要好。
十六七岁的郭凤莲,风华正茂,英姿勃勃,劳动锻炼使她显得格外健美,富有青春朝气。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又显得很沉稳,头脑灵活,口齿清晰,很自然地讲述她们干过的事情,中间还渗透着许多朴素的道理。她的名字逐步在全国传播开来。当年有许多进步的农村女青年,纷纷以“铁姑娘”郭凤莲及其率领的“铁姑娘队”为榜样,建立起妇女劳动组织,走上生产第一线。陈永贵和大队党支部认准了郭凤莲是棵好苗子,更注重培养她。1966年1月,大寨党支部吸收郭凤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考 验
随着大寨在全国的出名,郭凤莲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1964年到1965年那一段时间里,她每个月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封信,有时一天要收到40多封来信。
一开始,郭凤莲总是亲笔写回信。在回信中,她很认真地谈自己的想法,写上许多鼓励青年人进步、共勉的话,一写就写到半夜。后来,来信多了,她自己写回信写不过来,就动员“铁姑娘队”的伙伴们都来参加写回信。“铁姑娘队”的人也写不过来时,郭凤莲就动员大寨的男青年也参加写回信。每封回信,都展现了大寨青年人的风范,都带去了大寨人的一片热情。
那些信中还有专门写给郭凤莲的求爱信,甚至有用物质享受进行诱惑的信件,为此,郭凤莲专程找到陈永贵,向他表达了自己扎根农村、把青春贡献给这片广阔天地的决心。
转眼又过了一年,郭凤莲已经19岁了,随着她外出作报告的机会增多,与外地优秀青年交往也多了起来,许多各方面都好、政治上进步、工作上突出的优秀男青年,都希望和郭凤莲交往。
不久,郭凤莲和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英俊小伙子一见倾心,两人很谈得来,感情迅速发展。郭凤莲对于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十分敬重,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父亲来看待。因此,自己的婚姻大事,她想听听陈永贵的意见。然而,陈永贵却另有考虑。他认为,郭凤莲是大寨培养的接班人,是不能离开大寨的。为此,党支部连续开了3个晚上的专门会议,形成的一致意见是:不同意郭凤莲这桩婚事,要把郭凤莲留住。会后,陈永贵找郭凤莲郑重地谈话,要求她为了集体利益舍弃儿女私情。回去后,郭凤莲在痛苦中前思后很长时间,终于下决心一辈子扎根大寨,选择和对方分了手。
当郭凤莲和那个小伙子断绝往来后,大队党支部成员十分关心郭凤莲的婚事,热心为她物色对象。他们经过细心了解,认为大寨小伙子贾富元人长得很精神、热爱劳动、心地善良。他当过放羊工,也打过石头,样样都干得好,在大寨青年中表现十分突出。更重要的是他也很爱郭凤莲,而郭凤莲对他也很满意。于是,在大队领导的热心关怀之下,郭凤莲和贾富元结了婚。
婚后,贾富元当了兵,部队远在甘肃。但两人经常通信,互相鼓励。郭凤莲仍然在大寨风风火火地干工作,即使怀孕时,也一天没有休息过。她挺着大肚子,来往于改造梯田的工地,组织青年团开会,研究、解决青年中存在的问题。郭凤莲生小孩后不久,就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嫂子喂养,自己扛起锄头上了虎头山。
“一把手”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虽然和当时全国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郭凤莲也积极响应运动,但她始终把抓生产放在第一位,不论外地什么造反组织来大寨鼓动人们放下锄头去外地串联、造反,郭凤莲都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农民不种地,你们吃啥?全国人民吃啥?
有一次,郭凤莲还顶撞了当时的中央领导陈伯达。事情是这样的:作为生产劳动的一把好手,郭凤莲不仅能歌善舞,还是民兵神枪手。1967年冬,郭凤莲作为大寨大队民兵代表和优秀射手出席了华北地区的一次民兵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陈伯达提出,要补充几个人当大会主席团成员。主持大会的领导立即表示同意。但这次开的是代表会议,要补充主席团成员,还需要经过代表们投票同意。在会议讨论时,郭凤莲站起来发言了,她认为,这样做不合乎“法律程序”,不民主,不尊重代表意见,她不同意。陈伯达对此十分恼火,但又不好发作,便拿出“理论权威”的架势,在会上大讲这样做怎么“合理合法”。可郭凤莲偏不信这一套,在讨论时仍然据理驳斥,并且说得头头是道。在会议最后投票表决时,郭凤莲仍然坚持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程序”,勇敢地投了一次反对票。陈伯达恼怒了,在会上公开批评她,郭凤莲也来了劲,站起来与陈伯达辩论。会后,陈伯达虽然耿耿于怀,但也不能把这个农村姑娘怎么样。这场“激烈的斗争”,反而让郭凤莲出了名。在陈伯达被审查后,有“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使郭凤莲更加名声大振。
陈永贵担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时,郭凤莲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已经被选为党支部委员。1967年后,陈永贵当上了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不久又当上了山西省委副书记,他就把大寨的许多重要工作交给郭凤莲干,而郭凤莲也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党的十大后,陈永贵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山西省委的职务照样兼任。1973年12月,大寨大队党支部召开会议,经过认真考虑、研究,一致同意了陈永贵的提议,由郭凤莲担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一年,郭凤莲26岁。
郭凤莲担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大寨已经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了。担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后,郭凤莲的领导才干得到了充分展现。她有头脑,有战略眼光,有组织能力,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同样严格。因此,她在大寨人心目中享有很高威信,大家都愿意听她的。她说话干脆,做事民主,做决策前总是反复征求支部委员、老社员、青年骨干们的意见,但她只要下定了决心,就拍板果断,执行坚决。她的领导能力,不仅受到了陈永贵的肯定,也受到当时山西省乃至中央许多领导人的赞赏。
郭凤莲也确实干出了成绩。她担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大寨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几项大工程,当年就见了实效。大寨人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一新。
郭凤莲地位有了变化,但随和谦虚的个性一直没变,还是大寨人心中的那个“凤莲子”。无论是到县里、地区、省里办事、开会,还是到北京参加会议,她还是过去那样打扮——一身旧军装(那是爱人送给她的),脚穿土布鞋,一头整齐的齐耳短发。在省里,她住招待所,在食堂里和大家排队买饭吃。有宴请的事,她回头就走,从不沾边。更让人佩服的是,她无论到什么地方开会,一回到大寨,就先到工地去和大家一起干活。她牢记着陈永贵的话:农民做官后,“别的我们不怕,就怕劳动少了,怕脱离群众,怕特殊,怕浪费……怕当了官不革命,怕穿新鞋走旧路……”有一次,郭凤莲陪外宾参观后,离收工时间只差几十分钟了,可她还是拿起了农具,奔到地里劳动。
低 谷
粉碎“四人帮”后,郭凤莲和全国人民一样高兴。但是,随着真理标准讨论打开了人们的思想,对大寨经验进行批评、否定的意见逐步多了起来,郭凤莲心中自然很不舒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上吹起了浩荡的改革春风, “迷乱”年代被抬上神坛的大寨,也头一回被人推到了接受批评甚至批判的境地。山西省委率先对大寨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否定了其中许多过“左”的东西,中央也赞成对大寨经验采取分析态度。
大寨经验受到怀疑,郭凤莲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了,为此她心中一直存有疑虑。在一次到北京开会时,她见到了邓小平,向邓小平谈了自己的疑虑。邓小平说: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劳动模范!这句话让她放宽了心。
1980年4月,郭凤莲辞去了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此时,她只有一个身份——普通农民。
每天,33岁的郭凤莲照样拿着农具到地里劳动,照样干得比别人好,见到她看不惯的事情,她照样说。人们也照样尊重她。在大寨人心目中,她永远是大寨的“铁姑娘”。闲下来时,她开始系统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对报纸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她都反复读,结合自己的经验,重新进行理解和体会。她的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站起来”
党组织并没有忘记郭凤莲,对她的经历和成绩,是肯定的;对她的领导才能,也是肯定的。1982年7月,党组织决定任命她为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组织部门和郭凤莲谈话后,她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命。7月29日,郭凤莲背着行李来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报到,担任副所长。此时的她也刚刚35岁。她上任后,和其他研究所领导一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得到了研究所上下的好评。1987年4月,组织上任命她为昔阳县公路段党支部书记。在这个岗位上,她同样干得十分出色。
但是,她在大寨长大,在大寨入党,和大寨一起成长,心头总有一种大寨情结存在。组织上自然也了解郭凤莲的心思。1993年1月,经过昔阳县委的研究,46岁的郭凤莲再次出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此时的大寨,已经不同从前。虽然有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基础,经济实力还算雄厚,但因受旧的管理方式的束缚,缺乏发展的活力。郭凤莲重新出任党支部书记后,决心进行大胆改革。在她的领导下,大寨对产业进行了大调整,分工更细化了,又新建立起了不少现代化企业,产值大幅度提高,大寨的经济实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大寨人的生活也有了新的提高。
现在的大寨,已经走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列,又为全国农村树立起了新的榜样。面对新的成绩,经过大起大落的郭凤莲头脑十分清醒。邓小平关于农村要实现“两个飞跃”的话,一直记在她的心头。她觉得,要走在实现“两个飞跃”的前边,大寨人任重道远。
经过人生起伏的郭凤莲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又走出了新的闪光足迹。1992年至2006年,她先后担任了昔阳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副主席等职。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2009年1月,她获得“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