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是检验和应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并巩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自然地理要素调查方法和技能的关键。通过应用先进的学科理论和仪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区别于其它课程的重要方面,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内容设计不合理,实习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等。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习效果评价的模式,以期为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一、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
传统的野外实习一般采取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记录和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使野外实习演变成为参观、旅游,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更谈不上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通过观测识记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方面,很难真正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更无法满足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因此,建议在野外实习中以注重实践过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表1是针对野外实习所涉及的5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设计自然地理现象的观测,如利用对地质、地貌、水文等现象的观测,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检验、对比理论,从而获得较之书本更为深刻的知识;同时,野外操作技能和地理要素特征及关联性分析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此外,野外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地理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学术思想,这是野外实习的关键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效果评价
1.评价的方式
目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评价只限于用实习报告、心得体会和实习表现来简单衡量。由于评价机制简单,无法真实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规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提高实习质量,必须改变过去野外实习考核中存在的缺陷。科学的实习成绩评定应根据野外实习的特点,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且以定量评价为主。
定性评价即根据学生野外实习的态度,表现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如使用仪器的熟练程度、提出问题的准确性和解释道理的透彻性、实习报告或实习心得体会的总体质量给出成绩,但这种方式已被实践证明在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方面存在弊端,因此,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应该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定量评价的力度。定量评价即是对实习中各考察要素采用加权法进行评审和比价,以此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表2是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依据,对野外实习评价涉及的4个因子分别给出2个评价指标,从这8个评价指标看,基本涵盖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考察要素,可以作为通过野外实习培养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依据。
表3是对野外实习效果评价中涉及的8个指标给出的权重和评价标准。其中,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和专业成绩(实习报告和心得体会)的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占30%,而专业素养(专业思想和道德品质)和专业态度(目的态度和组织纪律)各为20%,特别是专业技能在该评价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在考评标准和权重设计中,大大压缩了专业成绩(实习报告和心得体会)的比例,加大了专业能力在考评中的份量。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改变过去以实习报告和心得体会为主的评价模式,同时由于量化了专业素养和专业态度在评价中的比例,使得考评时对学生实习中表现的评价更为有理有据。同时,该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方式能够适应当前教学改革下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利于实现通过考评引导和督促指导教师提高实习内容设计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2.评价的实施
野外实习效果的评定可采用现场评价和实习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以现场评价为主。现场评价即对学生野外实习过程中表现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态度等依据评价标准进行现场打分,这样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实习后评价主要是对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心得体会依据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打分。
野外实习成绩的评定可分为组织评定和自我评定两部分。组织评定是成立由实习领导和指导教师组成的“学生野外实习成绩评价小组”进行集体评价,以尽量提高成绩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价小组根据权重和评价标准给出每项指标的得分值,然后逐项相加得出最后分数。成绩可采用等级制: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差(60分以下)。自我评定由学生自我对照表3中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