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11-12-29 00:00:00孙海燕李世泰
地理教育 2011年2期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能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做出全面分析与整体评价。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而地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须以区域分析能力为基础。因此,在高校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一、地理科学专业区域分析能力的界定
  
  以鲁东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根据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培养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运用一定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在这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中,区域分析能力是其重要的基本技能,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区域分析能力是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规律的能力。区域分析能力包括:重点分析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突出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分析;密切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形势,开展区域开发、区域研究案例分析。
  
  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性
  
  1.充分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
  地理学最突出的学科特性主要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多内容必须放在具体的区域才能开展综合性研究。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地理学一些基础课程教学中都能得到体现,而这些课程也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如《中国地理》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结构及其评价、人口与经济发展、灾害与环境、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人文地理学》主要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人地因素融为一体,强调人地关系对区域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着重探讨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实用方法,在理论上给出区域系统分析的内容体系和思维框架。
  2.学以致用,奠定学生未来教科研工作基础
  通过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助于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城市区域的涌现、生态规划的兴起等。学生通过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后,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在未来参与区域发展研究和区域规划制定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为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方面的重要支持。
  
  三、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本文通过鲁东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结合本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培养的要求,认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从发挥教师在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和把握学生在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内容两方面进行。
  1.发挥教师在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如何设计最优教学内容来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为例,在明确课程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出发,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首先,重点学习区域分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是本门课程的核心、重点与难点;其次,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学习,以区域分析为基础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这是区域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也是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优化教学效果,还需使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现区域分析能力讲求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要求。例如,《中国地理》课程在学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部分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时就以我国范围内的区域层次为例,生动而具体地讲述各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特色,使学生掌握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此外,要突出教学环节中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具有地理科学学科特色的野外专业实习、区域地理实219a53c0da0d45c22ca574d122aab658习以及教育实习,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区域分析能力的运用。
  (2)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对于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讲求创新、注重实效,可进行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是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较为常见,效果非常好。地理科学专业中的某些课程亦可采取此法,如《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可以具体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为案例,以区域整体评价案例或规划设计案例作为模板,有效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二是讨论式教学。对于侧重区域分析能力培养的一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嵌入讨论式教学,设立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问有答,形成师生互动,进而提高学生进行区域分析的积极性。
  三是引导式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类课程,此种方法尤为有效。例如,地理科学专业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涉及课堂书本知识、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整理、报告撰写等几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不应仅仅体现在课堂教育,而应体现在整个过程,从课堂教育到实地调查到资料分析整理再到报告撰写,教师均应参与其中并给予学生应有的引导。
  (3)考核模式改进合理化。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已有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考核模式中,一般采取的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课堂提问为辅的方式,考核效果有待改进。区域分析能力的考核重在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等,如果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选取区域分析能力培养比较突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入全程考核机制,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区域分析能力考核,一方面有助于教师随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效果最佳化,从而切实实现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把握学生在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内容
  (1)分析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学生在分析具体区域时,可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入手,这个方法对区域分析学习很有帮助。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物、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自然地理特征是区域分析的“底背景”,人文地理特征则是在此基础上反映出的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区域分析能力重在透过特征看本质,透过现象找原因。
  (2)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所谓“地理”,除了“地”,即地理位置的确定外,更重要的是探究其“理”,即形成的原因,这是学生区域分析的重点内容。任何区域内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的形成因素必有其产生的原因。区域分析重点要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重点理解和探究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是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与提高中较难的一关。
  (3)探究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区域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如何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具体区域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区域,适时组织区域热点问题的引入,如开展“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等专题的讲解分析,这样既培养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更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综合性。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以全面塑造区域分析能力体系为特色,积极发挥教师在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进为重点,把握学生在区域分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内容,把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同地理学学科特性以及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提升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实现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鲁东大学教改课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