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探讨

2011-12-29 00:00:00黄榕青
地理教育 2011年2期


  评价是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具有主体多元性、要素综合性、方法多样性及标准灵活性等特点。近十年,笔者坚持开设校本课程《旅游地理》,开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生学业的评价模式。
  
  一、角色扮演——模拟导游展示评价模式
  
  1.角色扮演评价模式简介
  角色扮演即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扮演自己以前没有体验过的角色或作旁观者,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使学生注意力专注于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以感受所扮演角色的心态和行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达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改进提高、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模拟导游展示评价模式即让学生分组充当导游,向游客(老师和同学)展示和介绍景点,根据其角色扮演接近程度或胜任力,由评委(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
  2.评价活动过程
  首先,确定角色扮演评价模式为“畅游神州大地”模拟导游展示,该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①根据《旅游地理》课程所学内容、本人旅游实践、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途径了解的旅游地理知识,选择一个区域(可以是一个景区、一个城市或一个省区),突出重点(如景观类、文物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美食类等)来介绍该地区的旅游资源。②可采取多样形式(如景观图片、图表、实物、模拟情境等)进行展示。③分组要求:自由组合、自由选题(每组人数6~8人,其中选出1人担任评委;各组选题不能雷同,若雷同必须改题或改区域)。④各组都要制作PPT进行展示。⑤10分钟展示,3分钟互动(回答模拟游客提问或其它形式互动)。
  其次,根据“畅游神州大地”模拟导游展示的要求进行分组,各组自主选题,学生多选择已经游览过的比较熟悉的旅游景点;接着进入找资料、制作PPT、教师点拨修改、试讲阶段,这一阶段最为重要,一般需要2~3周。学生的选材丰富多样,如第一学段的广东美食、桂林自然景观、台湾人文景观、香港迪士尼乐园、西藏人文景观、四川旅游;第二学段的九寨沟、古城南京、水乡乌镇、香港购物美食之旅。
  在本学段最后一次课(90分钟)上,各小组全体成员上台进行模拟导游展示,并接受模拟游客和评委的提问。评委除了课题组老师外,还邀请地理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担任评委,同时担任评委的还有每小组的一名同学,评委根据各组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在展示过程中,各组同学不仅制作了精美的PPT,而且还带来各种道具以及互动环节的奖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形式生动活泼。课后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自信心等。
  3.评价指标体系
  小组成绩评定:每一小组展示完毕后,每一位评委根据评分细则(如表1)当场评分,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并计算平均分,评出小组成绩。
  个人成绩评定:根据各成员在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及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情况,评出ABC三个等级。积极参加活动,很快完成任务,在小组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评为A等(等级系数为1.2);能够参加活动,并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的评为B等(等级系数为1.0);参加活动不积极或没有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的评为C等(等级系数为0.6);同时结合平时的表现,评出平时的成绩。个人最终成绩=等级系数×小组成绩×70%+平时成绩×30%。
  这种评价模式,是在教室里创设情境的条件下,让学生模拟导游活动,不仅可操作性强,比较容易开展活动,有助于增强每一位学生独立自主精神,还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实践活动——旅游实践探究活动评价模式
  
  1.实践活动评价模式简介
  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活动。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在开放的空间中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际体验。
  旅游实践探究活动评价模式即学生分组参加旅游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应用《旅游地理》课程所学知识,对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点的布局、旅游设施的设置、旅游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考察,回校后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展示考察结果与考察报告,成绩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评价活动过程
  首先,确定实践活动评价模式为“畅游福州,感受魅力”的旅游实践探究活动,该活动的备选主题如下,然后由学生自由报名并选择一组主题游。①福州文化之旅:三坊七巷经典古建筑之旅,涌泉寺、西禅寺、华林寺等名寺之旅,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学堂遗址等地的船政文化之旅,福建福州国家寿山矿产公园等地的寿山石文化之旅,昙石山文化之旅,名人(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故居之旅;②福州风光之旅:名山之旅、温泉之旅、江滨之旅、城市公园之旅;③福州美食之旅:探访福州的名菜与传统特色小吃的名店,并了解其历史与制作工艺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三组:第一组——三坊七巷经典古建筑之旅;第二组——福州名山之旅;第三组——福州美食之旅。选定主题后,各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方案,教师进行仔细指导,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方案,及时与学生沟通并一起设计比较可行的方案。
  利用周末一天时间,课程组的3个老师各带1组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景点的布局、管理是否合理、旅游服务是否需要改进等问题。教师同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参与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学的协作情况等。
  实践活动结束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汇报,先由3个小组代表汇报展示考察结果与考察报告,然后由学生个人谈本次实践活动的收获,并把自己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活动方案设计或调查报告及实践中的摄影作品或绘制的旅游线路等进行展示,并在校内展出。
  3.评价指标体系
  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注重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对待实践过程的价值取向,绝不能单纯以结果定成绩,根据活动特点,设计评价细则(表2)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评价模式,使学生可以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主选择旅游主题线路开展综合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极为有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旅游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促进学生自身综合发展。
  
  三、作品展示——编写旅游导报评价模式
  
  1.作品展示评价模式简介
  作品展示评价模式是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根据该课程的内容要求,进行作品创作,然后以呈现作品的方式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编写旅游导报评价模式即让学生根据《旅游地理》课程所学知识,编写1份旅游导报来推介1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并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学生表现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评价活动过程
  每年三月,福州市都举办一次旅游文化节,以此为契机,确定作品展示评价模式为编写“魅力福州”旅游导报,让学生以推介福州市的旅游资源为内容,编写1份旅游导报,具体要求如下。①以小组(3~4人)为单位,每人必须参与编写一部分内容,共同完成1份旅游导报。②选择的景点或活动必须能代表福州地方特色,突出福州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观赏性、文化性等特点。③旅游导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既要求美观又要求内容充实,具有可读性。
  根据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用2~3周时间,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探访、实地拍摄等方式获取第一手材料,然后再编辑排版,设计1份图文并茂的旅游导报。在本学段最后一次课(90分钟)上,各小组将编写的旅游导报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收集各组的作品在校内集中展出。
  3.评价指标体系
  小组成绩评定:每一小组交流展示完毕后,根据评价表3,学生评委(每组1人)与老师评委共同为小组评分。
  个人成绩评定:在评出小组成绩后,再根据表4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小组成绩与个人评价以及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可激活学生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还可提高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