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外观察观测活动主要包括气象观测、地震观测、天象观测、野外地形观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它是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课外观察观测活动题,如月相观测、日影观测、简易测量正午太阳高度、野外褶皱构造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如何有效开展课外观察观测活动,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须做好下列三部分。
一、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1.选题准备
活动前应选好活动题目,要求选择操作性强、难度适中、重点突出、本校条件允许的活动题进行开展。以高一地理(湘教版)为例,“1.1宇宙中的地球”安排了观察月相、观测日影并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天象观测活动。由于“1.1.3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既现实又抽象,是高一新生一开始学习地理就遇到的重难点知识,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关,掌握重点。除课堂直观教学外,大可借助地理课外观测活动来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调调味,于是确定“观测日影并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活动题开展活动。为提升活动意义,可要求学生在测学校所在地经度的基础上,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估算当地纬度。依据课程内容安排,活动时间正处于秋分日前后,意义特别,加上秋高气爽,操作性很强。场地选择余地大,可设置在校内,符合选题要求。
2.方案准备
活动的实施准备需要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正确理解和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活动题难易的反馈信息及时指导,师生共同讨论合作,对活动进行尝试,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仍以“观测日影并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活动”为例,活动过程教材中已提示如下:①在晴天,选择校园内一块比较空旷的地方,用一根细直的竹竿(或细木棍)作日影杆,垂直在地面上,并测量日影杆在地面上的长度(设为b)。②以日影杆所插的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某时刻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度的。③当日影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当日影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第二天,当日影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时(即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正午12点),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并测量此时的杆影长度(设为a)。⑤计算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值,利用所学知识,就可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约数;并附上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示意图。笔者宣布高一地理活动项目时,学生非常兴奋,但面对活动过程和示意图却不知所措。为降低难度,达到活动目的,须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活动过程和示意图,并要求回答如下问题:①如何正确理解日影与地方时的关系,以便读懂示意图。②要完成此活动,需正确理解和应用书本哪几个知识点?(地方时定义、地方时与经度位置关系)③要完成此活动,需准备哪些活动器材?注意哪些事项?
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尝试活动,把活动器材、注意事项列在纸上,并带回课堂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总结得出必须的活动器材、注意事项。活动器材包括一根细竹杆(或细木棒)、一条重垂线、一卷皮尺、若干支彩色粉笔、一只钟表、纸和笔。注意事项:场地需平整,便于画圆、测量;垂直的程度须借助重垂线纠正;上午某时刻宜选在课间操9:25~10:00,不会耽误其它课程;标记A点时须记下时间为T1,便于估算标记B点的大致时间T2(T2=12:00-T1);第二天,当竿影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大致接近北京时间12点,也就是午饭时间,须有心理准备和午饭准备及防晒准备。
新课程教材(湘教版)中的观察观测活动已提示活动过程,难度下降,若活动题中没有提示,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观测方案,活动难度加大,但趣味性和挑战性都会增强,如老人教版教材中的设计一种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易方案并试着测量当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若活动观测的日期和次数较多,还需要准备表格进行记录,如观察月相。
3.组织准备
地理活动组织好坏,关系到观察观测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质量高低。一般活动组织形式按人数分为两种:一是全班学生都参加的野外观察活动或观察观测活动的方案准备。因野外观察活动如野外褶皱构造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直观性强,易操作;临时性组织,用时短;亲临大自然,学生兴趣浓;宜选择全班活动。而方案准备与书本的知识联系密切,大部分在课堂进行,要求全班学生参与。二是根据活动条件和学生爱好个别组织天象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等活动。因这些活动用时长,如气象观测、地震观测需每周或每天定时活动,月相观测需一整月不定时活动,日影观测需两天时间,参加者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意志力和自觉性。同时难度大,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便于及时指导,可每天开展一个班,选8~10同学分两个小组进行。
二、活动时做好严谨观察观测工作
(1)把好“准、严、细、快”关。准:指器材的刻度准,放置位置、角度准;人为的符号标记准,标得细,标得清楚;报时准。严:器材的选择要严,如白纸要白,直棒要直;自然条件的考虑要严,如测日影一定要碧空晴天,阳光灿烂,投影才明显;场地选择要严,如空旷、平坦。细:影子细微变化都要细分;测量长度、计算数据要仔细。快:指手快、眼快、脑快。
(2)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在观测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3)克服困难的挑战,主要指天气条件、时间条件面临挑战。如日影观测,九月的阳光如火如荼,但必须抛头露面,任凭正午的烈日烤晒。其他同学正在享受美餐,而小组成员只能延迟进餐。
三、活动后做好完善总结工作
1.活动反思
(1)活动的必要性。地理观察观测活动是书本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宜过多开展,但必须选择开展,并且应该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是学习的过程,而观察观测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并且是重要的学习。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作为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更应该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2)活动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地理观察观测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地理知识得到更好应用,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养成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有利于地理知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教师而言,有利于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有利于对素质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对活动教学的认识加深、经验积累,有利于活动课程教学日趋规范。
(3)活动的“活动”性。活动一定要师生共同行动,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
2.成败分析
每次活动都应分析成败所在。成也好,败也罢,成功了做好经验总结为下一次做得更好奠定基础,失败则吸取教训下次重来。如此次活动的成功所在:准备充分,注意事项合理,组织形式多样,工作落实到人。不足之处:准备工作不够,如选择场地不够平整、直棒夹得不够稳;测量工作不够,如标记影子末端动作不够快、标记时间不够准,计算经纬度不够仔细;总结工作不够,如没有要求学生写活动心得体会、撰写地理小论文。
3.撰写心得体会
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地理小论文是区别于实践活动的思维活动,是活动的升华。能使学生学会经验总结,锻炼地理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地理课外观察观测活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地理课堂教学封闭模式,课内外结合使地理教育实施开放性教学具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地理课外观察观测活动让学生从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其理想的翅膀更坚强有力,能够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