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如何才能够减少灾害的威胁,这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如何在教育中实施灾害教育?许多教育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
温永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探究”一文中指出实施灾害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报告。李景霞和张英在“中学的灾害教育”中认为:“灾害教育可以参考环境教育在中学的开展方式——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各必修科目中,此外,可以根据灾害教育的特殊性,开展仿真模拟体验与集体防灾演练,进行有关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
张英等在总结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一文中对灾害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归纳:“①制定中学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以保证灾害教育的良好效果。②开展灾害教育师资培训、防灾素养的调查分析来推进灾害教育。③整合不同的学科资源,综合渗透且开设选修课。④灾害教育的教学策略应该是:综合渗透,主体探究,活动强化,全面发展。⑤完善灾害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开发设计灾害教育教学资源。”这五个实施策略较为全面,应该成为以后灾害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从这五个角度出发,总结归纳目前灾害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现状,期望能够为灾害教育的有效实施带来借鉴和启示。
一、制定中学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
根据灾害教育的目标与教学要求,可制定中学灾害教育的指导纲要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正确实施教学评价,以保证灾害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日本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一文中介绍:“日本文部省规定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演习的方式和日期由学校自主决定,但学校在确定方案后需获得教委的批准方可实施。”日本学校灾害防救计划的制定也是由专门教师负责,其职责是“编制学校应急管理手册,协调组织学校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疏散演练,制定本校防灾教育年度计划并组织本校教师的培训”。由此可见,宏观的指导纲要能在制度上保证灾害教育的顺利展开,而学校灾害防救计划能保证学校灾害教育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开展。
二、开展灾害教育师资培训与学生防灾素养的调查分析
教师是灾害教育的实施者,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灾害教育教学能力。许小平和段吉清在“灾难教育:教师的必修课”中分析了对教师开展灾难教育培训的必要性,指出灾难教育的内容,包括责任意识、灾难知识、组织能力、心理品质的教育;提出了对教师进行灾难教育的形式,如系统培训、专题讲座、灾难展览、情境模拟等;建议对教师进行灾难教育的途径是通过教师进修院校、教师所在学校、社会各种媒体提升教师抗灾避险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教师应对灾害教育有基本的认识、形成灾害教育的意识、具有挖掘学科知识中灾害教育渗透点的能力、有较强的灾害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目前对中学生的防灾综合素养(灾害意识+灾害知识+应对灾害技能=综合素养)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文章并不多,于秀丽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中对白城市6所初高中学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防灾综合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态度是积极和正面的,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灾害知识,但防灾减灾意识以及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董一峰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研究”中对无锡市8所初高中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相似的结果:学生有了解和学习灾害的主观意识和愿望,但是灾害意识不强,对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较为陌生,应对灾害的知识储备不够。灾害教育应基于学生的防灾综合素养加以展开,对学生防灾综合素养的调查和分析能够反映出学生当前的水平、学生在防灾综合素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从而明确灾害教育的重点和方向,为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设计提供事实依据。
三、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且开设选修课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核心是“人地关系论”,众多的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演变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许多灾害过程实际上是自然地理过程及地球演化过程。因此,地理科学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灾害产生的机理具有一致性。中学地理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灾害内容,贾国江在“浅议地理灾害教学”中指出:“从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灾害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地理灾害的种类、地理灾害的成因、地理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几方面内容。”我国目前初中阶段的灾害内容以零星散乱的形式编写在各章节中,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专门的选修模块之一,由此诞生了专门的灾害教科书,如王静爱主编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该教材依据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建构知识体系,强调灾害学的学科特点,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研究性,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并配以形式多样的图像系统,是一本编写有特色的实用教科书。我国的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与国外教科书有所差异,孙成利、江晔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初中地理教材中防震减灾教育比较”一文中以“防震减灾“内容为例,分析三个国家内容选择上的侧重点和内容呈现方式的特点,而郭潇潇、江晔在“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灾害教育”一文中则全面挖掘英国地理教材中灾害内容编写的特点与重心,这些文章对我国地理教材灾害内容的编写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地理教材中的灾害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地理学科中展开灾害教育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无论是李景霞、张英在“中学的灾害教育”还是温永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探讨”中都对地理学科中进行灾害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概括地理学科中的灾害教育内容包括:①灾害的基本知识,涉及灾害基本事实、灾害概念、灾害成因、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原理与灾害规律等。②灾害意识,指人们对灾害现象的主观反映,涉及防灾意识、减灾意识、备灾意识。③灾害伦理道德,即面对灾害时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包括积极的防灾减灾意识及对有关设施的保护、灾害发生时团结互助的精神及灾后恢复和自力更生的意识等。④防灾减灾能力,包括灾前预防预报、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等。通过灾害教育内容的落实,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知道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措施。
综上所述,无论从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的灾害教育应当且能够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以地理学科为核心开展灾害教育并不是否认其它学科在灾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开展灾害教育,以整合不同的学科资源,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突出活动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灾害教育中的运用。“案例有利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可以分为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其运用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灾害认识,并激发学生对灾害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灾害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要求教师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近期的、典型的、完整的灾害案例展开教学。
叙事教学法在灾害教育中的运用。叙事教学法指教学活动过程中,借助叙述灾害中发生的相关事件、当事人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经历,穿插教育内容,开展灾害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人物叙事的情节与线索,穿插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了解当事人的内心活动,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在情感的共鸣中传授灾害知识和技能。由此,情感的传递是叙事教学法的优势。
(3)活动教学法在灾害教育中的运用。参与性活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要形式有编写专题黑板报、手抄报、辩论赛、抢答赛、宣传教育和游戏等。学生喜欢游戏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有用有趣的游戏,如“澳大利亚2000年地理活动周的防灾减害教育”一文中提到的模拟性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滑坡、山崩这类灾害发生的机制,提高预防、应对的意识和能力;或让学生在社区中探访,寻找各种避难场所和避难标记,画出属于自己的防灾地图,像这种极具地理特色的灾害游戏非常值得推崇,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防灾意识。
灾害教育具有不同于其它教育的特殊性,强调实践性和仿真体验性,如参观考察附近地区的灾害遗址、防灾演习等。日本的灾害体验教育很到位,市民在防灾教育体验中心能够体验不同的灾害,以地震为例,可以体验到3~7级地震时在房间里的感觉,在地震来临时体验如何切断电源、火源,如何在房间里躲避、逃生等。
探究活动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探究活动在灾害教育中的实践在国外较为广泛。张英、陈虹和谭秀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中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一文中以英国的灾害教育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提出假设—收集材料—验证和修改假设—对新的假设做出解释’。”探究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开展以某一灾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深入了解灾害现象、成因及危害等,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
五、完善灾害教育数字化资源库
数字化资源应包括网站、书籍、视频、图片、新闻等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建立专题网站或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建立灾害网站,学生在这些灾害网站上能及时了解和更新世界范围内的灾害事件,获取某种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应对措施,观看灾害主题电影以及讨论灾害话题等。灾害教育中运用网络能丰富灾害教育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形象直观,强化学生对灾害的兴趣和理解。如有教师曾利用“地理频道”在线播放地震视频,该片将地震的发生原因、发生原理、地震前兆、地震过程中逃生的方法等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地震的相关知识,印象尤为深刻,其效果比教师的口头说教好得多。再如,有教师将webquest引入到地震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促使网络资源、课堂教学与灾害教育有效有机整合,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资源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