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一(新课程卷)

2011-12-29 00:00:00石光泉
地理教育 2011年2期


  一、选择题
  图1为我国古代某宇宙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宇宙观认为: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月球是宇宙的中心 D.恒星是宇宙的中心
  2.该宇宙观与现代宇宙观的相同之处为:
  A.太阳和月球均绕地球公转
  B.太阳绕地球公转
  C.月球绕地球公转
  D.太阳和月球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且相隔180°
  图2为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某时刻阳光照射的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1号楼位于5号楼的:
  A.东侧 B.西侧 C.南侧 D.北侧
  4.图中采光效果较好的楼座是:
  A.1和3 B.1和5 C.3和5 D.5和7
  读图3,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臭氧密度最大的高度约为:
  A.10km B.20km C.40km D.80km
  6.臭氧在地理环境中的地理意义是:
  A.吸收地面辐射,有利于大气的“温室效应”
  B.吸收太阳辐射,有利于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C.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有利于地球生命的生存
  D.吸收大气逆辐射,有利于大气的“温室效应”
  如图4所示,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之后,一部分光线又以大气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作用使得: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③对太阳辐射有增强的作用④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下列地理现象与图示作用有关的是:
  A.极光 B.日出之前天已放亮
  C.彩虹 D.大气的温室效应
  读我国某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图(图5),回答9~10题。
  9.该河流不可能分布于:
  A.东北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内陆地区
  10.图示河流的汛期,属于:
  A.凌汛 B.春汛 C.夏汛 D.秋汛
  读图6,回答11~12题。
  11.图中断层的走向为:
  A.东北—西南 B.西北—东南 C.东—西 D.南—北
  12.图中地势最高的是:
  A.村落 B.河流陡岸 C.沉积层一 D.沉积层二
  读图7,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应为:
  A.城市的热岛效应 B.城市的工业效应
  C.城市的雾岛效应 D.城市的雨岛效应
  14.图中所示的季节,可能是:
  ①冬季②春季③秋季④夏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图8为城市地域结构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16.图示阶段Ⅲ,所对应的区域发展阶段可能是:
  A.原始社会 B.初期阶段 C.成长阶段 D.衰落阶段
  读图9,回答17~18题。
  17.如图所示,从A地向B地发生了:
  A.产业升级 B.资源调配 C.信息传递 D.产业转移
  18.假如A、B两地均位于我国,则:
  A.A地位于东部沿海,B地位于西部内陆
  B.A地位于东部沿海,B地位于中部地区
  C.A地位于西部沿海,B地位于东部内陆
  D.A地位于中部地区,B地位于西部内陆
  读2001-2007年我国G城市R国外资企业注册及投资情况坐标图(图10)和1995-2007年我国G城市R国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坐标图(图11)。回答19~20题。
  19.影响R国人口向G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交通因素 C.社会变革 D.经济因素
  20.该人口迁移应属于:
  A.集团性的国际人口迁移
  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
  C.背井离乡式的人口迁移
  D.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读安徽省农业虫害发生和≥10°C积温等值线分布图(图12)。回答21~23题。
  21.如图所示,农业虫害主要发生于:
  A.黄淮平原 B.江淮地区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滨海平原
  22.图中农业虫害主要发生于:
  A.4 600~4 800≥10°C积温等值线之间的区域
  B.4 800~5 000≥10°C积温等值线之间的区域
  C.4 800~5 200≥10°C积温等值线之间的区域
  D.5 000~5 200≥10°C积温等值线之间的区域
  23.该农业虫害,最有可能危害:
  A.水稻和棉花 B.小麦和谷子
  C.大豆和棉花 D.花卉和乔木
  读某类型森林海拔与地理位置分布相关示意图(图13),回答24~25题。
  24.该森林类型可能是: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5.如图所示,该森林主要分布于:
  A.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B.亚欧大陆和南美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和南美大陆
  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6~30题)和选做题(第31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我国某省1997年后春季低温阴雨日数减少分布图(图14)。
  材料2:我国某省早稻生长季全省日平均气温变化图(图15)。
  材料3:我国某省早稻生长季全省≥10°C积温变化图(图16)。
  (1)简述该省春季低温阴雨日数减少和日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2)试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27.图17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城附近次生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分析影响图中居民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2)写出图中字母A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并分析其成因。
  28.图18为黄河流域侵蚀强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冻融区所处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黄河在此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黄河流域侵蚀强度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试分析其原因。
  29.读图19,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表示海沟,请简要说明其成因。
  (2)图中所示海域属于某大型渔场的一部分,请写出该渔场的名称及成因。
  (3)请写出图中T所在区域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其特征。
  30.读图20,回答下列问题。
  (1)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简要写出该生产模式中的两条生产链。
  (2)试分析该生产模式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31.选做题
  A:[旅游地理]
  读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试将2004年入境旅游流向,按照由主到次顺序进行排列。
  (2)说出入境旅游主要流向的原因。
  B:[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22为长江流域水灾成因框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将其填在括号里。
  大水量()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 全流域持续降水()
  中下游河道弯曲( )围湖造田( ) 大水灾( )
  (2)请写出长江流域除洪涝灾害之外的其它自然灾害并说明原因。
  C:[环境保护]
  秸秆露天焚烧是我国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图23为我国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至少四个)。
  (2)简述秸秆露天焚烧所属的污染类型及危害。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B2.C3.A4.B5.B6.C7.C8.B9.A10.C11.A12.C13.A14.C15.B 16.C17.D18.B19.D20.D21.B22.C23.A24.D25.A
  二、综合题
  26.(1)春季低温阴雨日数从南向北递增,日平均气温逐年呈波动上升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2)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将向北扩展;农作物种类构成可能会发生变化;气象灾害增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农作物单产将有所提高;农作物虫灾加重;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等。
  27.(1)地形:主要分布在河谷处;河流:沿河分布;交通:多沿公路分布(2)堰塞湖 成因:地震引起滑坡,堵塞河道而成。
  28.(1)地形区:青藏高原 水文特征:含沙量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等(2)河段:中游 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等。
  29.(1)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2)该渔场为秘鲁渔场 由于秘鲁寒流为上升流,使下层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3)热带沙漠气候 特征:终年炎热干燥。
  30.(1)种植业—加工业—生产沼气—发电或生产化肥—种植业种植业—秸秆气化-发电(2)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31.A:[旅游地理](1)东部—西部—中部(2)原因:东部比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捷;接待能力强等。
  B:[自然灾害与防治](1)大水量(W或R)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X) 全流域持续降水(K)中下游河道弯曲(S)围湖造田(V) 大水灾(W或R)(2)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原因:地质复杂,坡度大,降水多。
  C:[环境保护](1)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和安徽等(2)类型:大气污染 危害:污染大气;浪费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干扰生产、生活;形成交通、火灾安全隐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