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1-12-29 00:00:00刘绍春
地理教育 2011年2期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有: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通过学习它们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为今后的学习和认识各区的具体地理环境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描述两个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第二部分为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描述两个地区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东部季风区,对于两大区域的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阐述,使知识点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已初步掌握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方法,可引导其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再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法、CAI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