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旨在从文化这一视野看人口,重在探讨地域文化(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各个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提供了可能,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观念等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收集资料,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通过收集资料,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其文化也不同的事实,让学生养成文化是有差异的,文化是可以发展的,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但文化没有优劣等文化观;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发生持续的作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难点
把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确定为重点,是从课标出发而确定的。文化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不同文化的社会根源,不仅需要学生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还要掌握一个地方地理环境特征,不同学生习得的知识存在差异,因此为了达成课标要求,将其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案例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
⒈从欣赏图片到解读图片
先展示图1,教师不点名主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欣赏图片。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进行各种联想,但绝对不会想到:这两幅图主题是反映不
oHsDOuAD8RT0jp2s3nSh5Q==同地域的文化,这个主题妙在既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思维受到了极强的震撼。
探究一:上述二幅图片是否属于文化?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习得文化的概念,从概念出发,可以得出这二幅图片展示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探究二:从以上地区文化看,文化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通过探究,自然过渡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⒉案例串联主线,探究层层推进
材料一:在德国,24岁以后初婚的男女都在不断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其离婚率也居高不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09年,德国有近20万对夫妇离婚,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据菲律宾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自2000年以来,菲律宾人口一直保持着2.36%的增速,未来30年将增至1.7亿。菲律宾居民约85%以上的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探究一: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地域文化对人口有影响,如何影响?
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在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初婚年龄晚,离婚率高,导致德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从而出现人口负增长;在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天主教反对节育的教义导致菲律宾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高,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现象。
探究二:德国政府如何提高出生率?请你献计献策。
从原因入手提出对策是思维的起点。一是可以降低初婚的年龄,二是降低离婚率。这样政府可以用法律的手段,降低初婚的年龄,对离婚采取严厉的政策,降低离婚率。
预设材料:根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