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之前关于熊猫是“熊”还是“猫”的争论么?驰名中外的扬子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如今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植物学(Botany)、动物学(Zoology)等学科的分类,在清朝中期之前的中国语境当中是不存在的,它们传入中国并取代中国原有的分类方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角力过程。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伴随着中、西方人员、机构甚至观念的彼此冲撞,发生了一连串精彩而又新奇的故事。
从文化接受的角度来看,受众的不同必然会要求写作者视角的转变,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中国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的历史发展当中。博物学在科学史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占据过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在当代学科分类法定型之前的“大科学”(big science),成为当时西方科学界、政府部门、对外贸易公司甚至官员们所关注的一个中心学科。近些年来,博物学史开始成为国际视野下科学史研究中的显学之一,国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比如说程美宝的《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载《社会科学》二○○六年第八期)等。但总体而言,从文化遭遇和知识网络的关系角度对中国科技史加以探讨的著作在国内却还无迹可寻,在我们习惯了以自身主体视角看待中国近代博物学的发展之后,换种思路,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博物学的发展的话,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进行回答呢?范发迪的这本《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