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3/9EturjGoBjhwmk3JrCciLc.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3/dtUN95dke6mquU3esRXjP4.webp)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其话题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比如经常性的重复训练在学术与发现中的地位等。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为人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被包装成“中国妈妈”代表的蔡美儿,在她祖上的国度,遇到的批评比赞美更多。这些批评,固然有未全面了解蔡美儿而形成的刻板印象——本刊的报道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虎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日益多元的中国,不再盲从某一“成功的××模式”,哪怕它来自一位成功人士,哪怕它来自美国,哪怕它来自华裔。
“虽然蔡美儿赞颂了‘中国方式’的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她所讲述的还是美国故事。这是有关一名移民奋斗者一心要在梦想仍有可能实现的地方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故事。”《时代》周刊的报道说。这句话,可能是全部讨论中最令人深思之处。一位华裔,是在美国的土壤才取得了成功,我们无法设想她和她的女儿们,单凭个人奋斗可否在中国取得成功。
哈佛书店里的Amy Chua
“妈妈,快走,那边好像还有位置,”一个8岁的中国小女孩大声说。
她要挤进哈佛书店(Harvard Book Store)一个小会场,但两边的入口早就挤满了等待的听众。接下来这场演讲的题目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关,小女孩清脆的普通话引起不少听众的注意,有些人转过头来,朝她会心笑了笑。
2月22日,下午6:40,离演讲开始还有20分钟。嘉宾还没到。一些挤不进场的观众开始在书店大堂翻看新到的书籍。这家坐落在波士顿剑桥市麻省大道的书店外表并不起眼,因为离哈佛大学只有一墙之隔,很多人以为它只卖知识精英喜欢的学术经典。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已经有78年的历史,知道把握精英和流行之间的平衡才是图书市场的出路。
作为促销的手段,它常常请大牌畅销书作家过来演讲。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柜台上摆满了各种已有作
d9fcd7a215e6b791f9a16880e6fc5e9cff7805bc0a07f0610b3e319632aad374家签名的图书,就像酒吧里朝你抛媚眼的小姐,暗示你只要掏钱就可以彻底拥有她。
“我首先在网上看到《华尔街日报》刊登Amy Chua的文章,就打印了下来,”小女孩的妈妈说,“没有想到我女儿特别喜欢Amy,说一定要来听讲座,还要找她签名。”
她所说的Amy Chua就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当然,现在更多人更愿意称呼她为“虎妈”(Tiger Mom)。
去年11月,蔡教授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书,讲述她与两个女儿——索菲亚和露露——之间的控制、抗争与妥协的种种小故事。她自称“中国虎妈”,因为一直用“中国母亲式”的方法展开教育——企图用强权来管制孩子,期待她们实现更高的成功。比如,她要求女儿练钢琴和小提琴,从晚饭后开始直到深夜,中间不能喝水,甚至不能去厕所;比如,她不允许孩子有休息日、电视节目以及电子游戏;每门功课都至少得A,如果不能得A+的话;再比如她曾因为愤怒而喊自己的小孩“垃圾”(或者可以翻译为“饭桶”)……这一切,对于美国读者来说,简直匪夷所思——他们多么在意小孩的自由以及自尊。
幸好,索菲亚和露露足够坚强。他们比多数美国同学更加优秀。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她们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姐索菲亚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钢琴,而妹妹露露在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她们不仅能说中文,而且拉丁文也很好;当露露自己选择网球运动作为业余爱好后,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打败新英格兰地区的种子选手,优秀似乎成为了这一家人的独门基因。这一切似乎都旁证了“中国式母亲”的成功。
书稿出版之后,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个书稿摘录,标题为“中国母亲为何更出色”。不难想见,文章极其轰动,很多读者互相转发文章,而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的留言和评论在一个月前后便接近8000条之多,创下该网站的历史新高。有人直接给她戴上“法西斯母亲”的高帽。
“虎妈”随之成为热门人物。《时代》周刊、《纽约客》、《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贡献巨大篇幅加以报道。各种关于不同教育观念的论辩会紧跟而来,她频繁地表达、捍卫以及修正自己的看法和形象。参与论辩会的,不乏美国的各种大牌,比如达沃斯论坛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