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5 日 ,临近圣诞节,湖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有“屋脊小学”之称、海拔1800米的高原小学,已经有半个月的积雪。二年级的彭少莲,把64岁的父亲写的纸片交给邓丽老师—— “哭断长(肠)几见娘……感谢老师和记者帮助……”
今年 10 月 8 日,高原小学作为湖北省第一所“免费午餐”学校开餐, 56 年没有午餐的历史被改变。县领导表态:年内全县山村小学推行免费午餐。8 岁的彭少莲在学校吃上了第一顿午餐,此后,家里也不断有记者和志愿者探望,及素未谋面的好心人捐助。
12月1日,全县42所乡村小学开餐。
惟一养大的孩子
彭少莲的父亲彭家静,1947年出生,湖南农民,认得些字,爱好文学。二十多年前从四川流浪到恩施鹤峰县中营乡高原管理区。鹤峰多年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中营乡高原管理区海拔1800多米,是三县一市交界地带,每年有近6个月是冬季,号称“鹤峰屋脊”。
彭家静断定“鹤峰风水好,是盛产爱情的地方”,当年他为一位姑娘留在了这里,后来与另一位小他17岁的姑娘朱锦娥结婚。朱锦娥患甲亢,病好后一直有严重后遗症,夫妻俩生了8个孩子,只有老七彭少莲长大,今年8岁,在鹤峰高原小学上二年级。
“我一定要争口气,把娃儿养大。”老彭说,他夹杂着几地口音,说话很慢,想尽量把字儿吐清。在他看来,在农村7个孩子都没养活,是件很丢人的事情,老七彭少莲健康长大,这是让他扬眉吐气的事情,所以夫妻俩对女儿极宠爱。
高原上只能种萝卜和玉米,妻子干不了活儿,64岁的老彭,一个人种了十多亩玉米,加上养猪,一年能赚3000块钱,除掉买米和买药,不够日常开支。但夫妻俩都会挤出钱来,给彭少莲买辣条和5元一斤的散装饼干吃,保证孩子在学校的“午餐”。
高原小学共72名学生,辐射附近3个村,很多孩子回家要走三四个小时山路。该校44名学生寄宿,走读基本都是学前班的小孩。学校有8名老师,80后女支教老师邓丽,将教师平均年龄拉回到52岁。
建校56年,中午从没开过餐。孩子们都是揣着一块或者几毛钱,到门口小卖部买辣条果腹。五年级的殷明先,因常中午饿肚子,小学一年级就有胃病,常常因胃痛,周日不能按时返校。已经上高中的何星,在初中有午饭吃后,才逐渐减少胃痛发作频率。
比较来说,彭少莲的母亲认为女儿长得很健康,她爱吃辣条,有时吃从家里带去的散装饼干。“实在饿了,只能晚上多吃点儿。”她说。彭少莲和同学们,有时候饿得难受,就去找邓老师,邓老师用自己的电饭煲,给他们煮几个鸡蛋。
山里来了免费午餐
今年9月中旬,免费午餐湖北项目进恩施,记者及志愿者,用一周时间走完17所山区小学。高原小学作为被探访学校之一,迎来了第一批城里来的年轻人,随后,它被定为开餐学校。
彭少莲刚上二年级,性格内向羞涩,反应较同龄人迟缓。志愿者问她:“不吃中饭饿不饿。”她羞涩地往邓老师身后躲。高年级的朱斌插嘴说:“不饿,习惯了。”
随后,《17所小学只有4所学校有午餐》系列山村小学生营养调查,获广泛关注。《没有午餐的屋脊小学》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报纸上,穿着红棉袄、扎着两小辫的彭少莲端着饭盒的图片,是最大的一张特写。
9月底,高原小学获一企业捐助20万。10月8日,高原小学开餐。开餐的中午,高原小学从未有过的热闹,县委领导以及新华社、《南方都市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从恩施颠簸6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出现在海拔1800米的高原小学。
县领导在开餐仪式上表态:以高原小学开餐为契机,按照1+2模式(政府出1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出2元),在冬天到来之前,让全县的山村小学生吃上免费午餐。
彭少莲的母亲朱锦娥和其他家长一样,都来到学校,看孩子吃免费午餐。朱锦娥1米55左右,47岁,皮肤黑黄,身板瘦小,因患严重甲亢,眼睛突出,跟人交流时,眼珠始终直直地盯着前方。中午12点半,彭少莲吃上了胡萝卜炒肉、豆腐和鸡蛋。
“好吃。”她将餐盘搁在餐桌上,餐桌都是开餐前的国庆假期,老师用水抹擦了几遍的旧课桌。从没吃过午餐的她,迅速把满满一饭盒吃干净,吃完后脸凑着餐盘吮菜汤。她听同学说,“免费午餐”就是以后天天中午有好吃的,一脸兴奋。
朱锦娥没有吃午餐,在学校附近笑呵呵地来回走,不时进学校看孩子吃饭,看记者拍照。
有午餐吃 娃更好养了
10月10日,高原上的清晨极冷,报道免费午餐的记者、志愿者和邓丽老师一起到彭少莲家家访。邓丽老师是两年前放弃武汉白领生活来这里的支教老师,为期3年。彭少莲家条件差,邓老师比较照顾她,经常到她家来探望。
早上7时许,走读生彭少莲刚出门,就见到老师,欢喜地拉着老师进门。房子由大石头砌成,被木板隔成两层。无窗,光线很暗。两间屋,一间堆满农具,一间是卧室兼厨房。
“感谢领导,让孩子吃上免费午餐。”64岁的彭家静身材瘦小,灰衣灰帽,看上去很显老,但精神状态很好。他见到记者很激动,反复念叨“感谢政府,感谢领导”。寒暄了几句后,讲到孩子时,他说希望彭少莲“好好读书,好好长大”,他又对邓老师提起7个夭折的孩子。
“娃儿都是好娃,都是没得吃饿死了的。”他蹲在地上夹柴火,平静地跟记者拉家常。彭少莲和母亲坐在一边,像在听老师讲故事一样。母亲不时地帮忙补充,她体弱多病,常年吃药,没有奶水,孩子也没有其他吃的,最后饿死。
彭少莲出生后,镇上有了“城关超市”,他们勒紧裤腰带,攒钱买奶粉,终于喂活了一个孩子。“养大一个娃儿不容易,现在每天能吃饱,有免费午餐,娃更好养了。”
一个月后,记者再次来到高原小学时,彭少莲脸色红润了些。母亲朱锦娥乐呵呵地说:“以前孩子吃辣条还要钱,现在都不用给钱了。”
“食堂大师傅很喜欢我,今天又多夹了几片肉。”彭少莲每天回家,都会跟父母汇报。最兴奋的是,学校里来了哥哥姐姐。“大哥哥大姐姐又给我拍照啦。”彭家静说,小姑娘话变多了些,一回来就跟母亲嘀咕学校里免费午餐吃了什么,大学生志愿者课讲得好不。
爱心接力
高原小学有了免费午餐,也在微博上获得网友关注。特困生彭少莲、冬天缺手套等等信息,都被志愿者发布在微博上,寄东西、探访源源不断。
10月份,华中师范大学女研究生向熊,给高原小学寄了76本字典,她没去过高原,在微博上看到了高原小学的图片,决定和朋友网购字典寄过去。收到字典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字典拍合影。邓丽老师将照片传到微博上,并@打不败的熊(向熊微博名)。
11月1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志愿者,到高原小学,为孩子们送儿童读物;12月5日,武汉大学的志愿者,到高原小学为孩子们上了几堂课,返校后,也准备给孩子们寄去书本和衣物。
期间先后有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来采访高原小学的孩子们,彭少莲家也陆续接到200、500的捐助,北京一位叫伍绍连的人,每月给彭家寄100元。一位广州人寄了1000。
“只要有年轻人过来看他们,他们就很开心。”邓老师说,自己来高原小学前,除了46岁的校长外,其余老师都是50岁以上,村里也少有年轻人,邓老师来后,学生们都很依赖她。免费午餐开餐后,孩子们最高兴的是,不断有志愿者过来跟他们玩。
武大志愿者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六年级体育委员朱兵,这位学校最调皮的男生,给邓老师写卡片说:“其实今天我们并不想离开,离开时有一种伤心和依依不舍的感觉……老师该把大哥哥大姐姐留到明天,有他们在,你不孤单,我们也开心……今天大哥哥大姐姐走时,老师不许哭哦,我们就难免了。您一定要帮忙留住他们哦。”
为什么都对我娃儿这么好
12月15日,邓老师收到彭少莲的一张纸卡片:“哭断长(肠)几见娘……感谢老师和记者帮助……”她惊讶一个8岁孩子写出这样的话。邓老师去她家里才得知,这是她父亲彭家静写在纸上,让她抄下来的。
当天下午,邓老师抽空去了趟彭少莲家,和彭家静夫妇聊天。她惊讶地发现,近二十年没出过鹤峰的两个人,除了感谢,现在更多的是困惑。“摸不透,为什么都对我家娃儿这么好。”彭家静咬文嚼字说,“有因必有果,因是什么?”
邓老师一时语塞。在记者来之前,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这么好过,现还不断有人来看他们,他越来越困惑,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能怎么报答,说着有些哽咽。他把每一个捐助者的名字都记在纸盒上,他能熟练地背出别人给他的每一笔钱,湖北广播电台给了彭少莲200块钱、保险公司给了200、消防队给了200……最后他教女儿写了张纸卡片给老师。
下午4点钟,昏暗的卧室,只见柴火的光亮,老人家拿出一张烟盒包装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字。他很多年前就想写一本书,写他辗转几地的爱情,他的8个孩子。“我是热爱文学的。”他认真地说,反复说了3遍。
他说他已经在写了,还要把记者和邓老师都写进去。明年写完后,要交给邓老师看看,然后再交给记者发表。很快,他又担忧起来,“我年纪大了,要是走了,她该怎么办?”他自言自语道,“现在稍微放心了些。”
圣诞节将近。鹤峰县自12月1日全县开餐的前一天,开始下雪,全县3937个孩子在雪天第一次吃上免费午餐。
12月11日,高原小学的孩子们,收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寄来的80只熊猫耳罩。大雪覆盖的大山和校舍,带着72只黑白熊猫耳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