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握手政治学

2011-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45期


  12月9日,欧盟举行峰会,英国首相卡梅伦为了捍卫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封杀了德、法两国牵头,修订欧盟条约以加强成员国财政纪律、拯救欧元的方案,让新方案大为缩水,力度和成效均告有限。新方案本来获得欧元17国和其余9国的支持,卡梅伦此举无疑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更被法国总统萨科齐批评不负责任,双方关系随即陷入冰点。
  峰会期间还闹出一段外交小插曲。按照惯例,萨科齐步入会场时,要与各国领袖打招呼握手,当卡梅伦迎面走来时,萨科齐立即转身,向另一边的嘉宾打招呼,视卡梅伦为透明人。尴尬的是,此时卡梅伦的手已经伸出一半,正要碰一鼻子灰,久经战场的他在电光火石间将手改变方向,轻拍萨科齐的后背,两人擦身而过,空气和画面才未凝结。萨科齐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人握手。
  我以前撰文提过,在政治圈,尤其是外交舞台,领导人之间是否握手、怎样握(站着握还是同时移步向前握;蜻蜓点水还是重重地握;拒绝握手时如何保持礼貌和体面),都不是一门简单的政治学。
  我的书柜里有一张光盘,叫《The Secret of 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的秘密》),当中有相当篇幅在分析政治人物的举手投足如何反映其心理状况及传达政治讯息,其中一个小章节,就是分析握手的学问。
  它说,当世界各地政治领袖聚集一堂时,他们都知道有个互相比拼、展现权势的时刻,就是拍摄握手照的时候。
  老练的政治领袖,懂得透过与别的政要握手的镜头显示自己的强势,窍门就是站在镜头左边,好让自己握手时,手在上方(getting the upper hand),即外面的位置。
  换句话说,领袖会希望自己出现在照片左边,否则就会掌心向上,那是一个十分弱势的位置。
  光盘中辑录了好些政要握手的画面,其中一个是2006年,由俄罗斯总统普京作为东道主主持峰会的片段。当时,普京站在会场门口等候和欢迎别国领袖,策略性地为自己安排了一个位置,好让别国领袖下车、走过来和他握手时,他会出现在照片的左边,占据上风。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首先“中招”。
  接着,轮到英国首相布莱尔。大不列颠毕竟在外交上是老行尊,岂会如此轻易就范?布莱尔握手时,如常伸出右手和普京的右手相握,再巧妙地伸出左手,握着普京的右手手肘,这样,自己的手臂便在上方(即外面)了。
  小布什走过来时,也旋即警觉“有埋伏”。握完手步入会场时,他卖弄了一个小手段予以反击——当双方转身时,他在普京后背轻轻拍了几下。普京当然不是易与之辈,不会如此轻易就范,他也反过来轻轻拍了小布什的后背几下,把他往前送。
  为何这样做?从身体语言学来说,不单“手握在上方”是展现权力、强势、上风的方法;“轻拍对方后背”也是。
  其实,这也不是小布什惟一一次出现在画面中。2003年,小布什伉俪到英国唐宁街首相府探访布莱尔夫妇,当时布莱尔夫妇作为主人,也选择站在镜头左边欢迎及等待。当然,那里是英国,布莱尔自然要展示主人的风范。好个小布什,不单选择了握手之后最后进门,还以手轻拍对方后背,帮布莱尔进门,以此展示自己才是老大,布莱尔只是个乖孩子。
  反客为主很没礼貌?记住,这就是美国。
  光盘中还收录了一段当年美国作为“和事佬”、由总统克林顿撮合以色列领袖巴拉克和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进行和谈的画面。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记者面前微笑,背后却暗藏角力,那是一场争取展现权势的角力。进入会场时,两人都千方百计走在后方,设法轻拍对方后背,企图以此把对方送入门内,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在控制局面。
  这也难怪,在这两个世仇国家的谈判中,谁都不想在对方(以及电视机前的国民)面前,示人以弱。
  大家或许终于明白,当卡梅伦握手遭拒后,将手改变方向、轻拍对方后背,除了随机应变外,也是一种含蓄的反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