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和琼瑶的孩子

2011-12-29 00:00:00粲然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45期


  每到年底,总有一票被新年节目改版方案折磨得焦虑症发作的电视制片可着劲地给天南海北各种策划人打电话。他们多半会化身祥林嫂,用悲剧性的咏叹调抱怨说:广电局的要求、广告商的喜好、收视率的需要——此三条铁律像盘根错节、互相牵制的绳索,总有一天,自己不是被这条绳子活活勒死,就是被那条绳子绊个鼻青脸肿。
  这当口,即使知名制片人也会因众口难调面露茫然神色。他们向人描述起节目雏形,显得既疯狂又毫无章法。就像新媳妇儿进门后,成天面对既喜怒无常又嘴刁的婆婆、公公和丈夫,最后得了失心疯,直接把菜做成一锅乱炖——
  天天受“上头”耳提面命的制片人A,决心走上阳光热血的康庄大道,于是想出个名为《良心的报答》的节目,内容是找个人猛然昏倒在人迹罕至(却有摄像头全程布控)的路边,谁伸出援助之手,马上可以得到5位数的答谢基金;制片人B正为获得某地产大亨的冠名赞助而奋斗,探知对方最爱怒骂国足,决意为其量身打造一档足球评论节目,遍请体育名嘴助阵,把对方打造成“地产界的黄健翔”;制片人C——之前是古装戏剧组的制片主任,因戏说剧被挤出黄金档——拉开阵势,宣布开拍N女追一男的真人秀,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宫斗”进行到底……
  从某个层面来说,时下大部分电视制片人都是“积极生活论”的响应者。他们相信你没结成婚是因为遇见的人不够多(想想《非诚勿扰》);相信家庭矛盾靠坐而论道就能在ckMT9t7iZY2+tUtx/Ae0smzLWWxd/IP3BNCffJ5XKk0=半小时的涕泪交流后化为乌有(想想《人间》);相信每个看似无解的生活之谜最后总能依靠某个蹩脚的理论成为合理现象(想想《走近科学》);相信某个救助者拿到了答谢基金,全国上下昏倒的路人就会被抢夺一空……他们是多么乐观的人啊!
  但另一方面,在拍摄过程中,制片人又包藏祸心,免不了暗自祈祷上节目的人遇到妻离子散家世惨淡等横祸。其标准多半是:谈婆媳大战,务必要以“夫妻现场开打”突出其激烈;谈“情绪抑郁”,务必以“跳楼次数和割腕的伤口”凸显其纠结;谈“贫穷”——我某拍纪录片的前同事曾为了将“家徒四壁”表现得“更彻底一点”,生生砸坏了受访人家的两堵墙。
  制片人在通俗文化的冰与火中历练着自己的桥段。他们既向往皆大欢喜的结局,又嗜血地想让观众通过“尸横满地”感受生活的狰狞。他们是莎士比亚和琼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