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馥郁芬芳的语文教学

2011-12-29 00:00:00韩加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肤浅理解、抽象指导、堆积问题、片面追求场面热闹等大量非语文、泛语文因素掺杂其中,造成课堂“无味”、“肤浅”、“低效”。但也有不少教师走进文本,激活文字,体悟感情,放飞思维,创设出一个个鲜活生动、有思考价值与探究意义的片段,开辟了馥郁芬芳的语文教学新天地。
  
  [现象一]蜻蜓点水,体验失真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段:
  师:母亲为什么这么瘦小?“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很快从第二自然段找出一些句子朗读)
  师:“我”与护士、母亲之间有些什么对话?
  (学生找出这些对话一一朗读)
  师: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师:说得很好,我们带着这样的体验一起朗读最后一小节吧!
  以上蜻蜓点水似的教学片断,没有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开掘与深挖,没有把母亲的辛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敬、爱戴之情,给人匆匆走过场的感觉。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教师再指名读,多媒体出现重点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引导:学生默读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感受到母亲能干、辛苦?学生个别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齐读,让他们感受母爱无私,母亲伟大。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涨,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让学生通读课文,抓住文章重点词语,咬文嚼字,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感之中才能体验母亲的辛劳与奉献,才能富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如果能通过创设情境、诵读体味、联想触发、填补空白等途径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在潺潺流动的优美语言中进行真正的体验,语文的春天就离我们不远了。
  
  [现象二]强调技巧,情感架空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的阅读指导:
  师:我们来朗读第二小节,感知我“想变点儿什么?”(出示诗句: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这里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哪几个词要读得稍重,才能读出雨滴和小鱼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和谐亲近的喜悦之情?
  生1:“透明”要重读。“清凌凌”要读得慢一点、重一点儿。
  师:还有吗?
  生2:“一片”、“一条”要读得重一些,声音要高一点,读出雨滴想“睡”在绿叶上,小鱼想“游”到河里的渴望的心情。
  师:我们在朗读这些句子时要注意,哪些词句要重读、慢读、停顿、声音高低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讲的朗读技巧试着读一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有的教师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视语文为一门工具来传授,教学的重心定位于“技巧”上,忘记了语文姓“语”,忘记了“人文性”,将立体式语文教学简化为线性教学,必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巧。这位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用抽象的理性认识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一味强调这几个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唤起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想象“透明的雨滴”的具体形态。想象“雨滴”落在“叶子”上的样子以及“小鱼”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游动的具体情形;再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体会“透明”、“睡”、“游”等词语表现的准确性、生动陛,使其经历一次美妙的情感之旅。学生在自身生活体验与文本内在的情感之间找到最佳切合点,形成共鸣,就会真切体会到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
  
  [现象三]梳理情节,缺乏深研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简单的情节梳理,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牵着孩子去分析,去解答。
  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的问题设计: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达仰是怎样一个人?
  3.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4.徐悲鸿勤学苦练取得哪些成绩?
  5.外国学生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谈一谈,学习了徐悲鸿故事后懂得了什么?
  以上教学设计按情节堆积问题,学生阅读文本,只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文本的语言特色,缺少时间反复研究、琢磨,势必会弱化和衰减语文教学的馥郁芬芳。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训练,让具体的文本走近学生的各种感官,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才能感之深,言之切;在层层深入的言语训练中感悟人物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榜样力量。
  
  [现象四]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有位教师在执教《云房子》一文时为了抓住描写云房子各种形状的句子,作了以下安排:
  师:同学们,请再认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云房子的句子。
  (生读课文,很快找到喜欢的句子并朗读。)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一群小鸟造云房子的场面好吗?
  生:(齐声)好!(孩子们戴上小鸟头饰,满屋的“小鸟”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师: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的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兴奋地)我们来造云房子。
  师:那就让我们开始吧!(生开动脑筋,有的砌墙,有的铺地板,有的盖屋顶,有的还发出“哎哟,哎哟”使劲儿的声音,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师:(满怀喜悦)小鸟们,我们造的房子漂亮不漂亮?(生齐声喊道:“漂亮!”)再来造一幢好不好?
  生:好!(学生积极响应,激情四射,兴奋不已。)
  教师带着“小鸟(学生)”去“造房子”,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是对的,但学生体验这一情节是否必须进行重复且耗时15分钟的冗长的表演环节?课上虽场面热闹,但反复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没有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没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学生读了第二自然段,找出了最喜欢的句子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用“天上的云像……”说一句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学生见过天上的云千姿百态,会说:天上的云像一匹骏马;天上的云像宝塔;天上的云像胖乎乎的小绵羊……再出示“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让学生说出连贯的话。
  此处是语言发展、思维训练的落脚点。通过设计有梯度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理解云房子的各异形态,用优美的词语让学生感受云房子的生动有趣,这既培养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简单而又馥郁芬芳,真实而又妙趣横生,省时高效而又富有诗情画意,不正是我们要守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