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四曲

2011-12-29 00:00:00詹秀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期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一、读出“味”
  
  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同样在科普类文章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着文本与学生的内在交流。
  在教学《自然之道》时,我遵循以读为主,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意。在指导学生体会“我”和同伴们“震惊”一词时,我这样设计:
  师:“我们”为何从开始的“焦急”变化为后来的“震惊”?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找出句子说说。
  生1:“我们”震惊是因为“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生2:“我们”震惊是因为“这时,数十只幼龟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生3:“我们”震惊是因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的欢乐叫声响彻云霄”。
  当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引发的情境中时,这时的朗读有了情感的积淀,是简单有效的。
  《自然之道》一文,就是通过海龟人海遭遇灭顶之灾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人若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必然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让学生明白这一自然规律,我是以朗读句段为手段的,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习得科普知识,在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读中有效学习科普类文章。
  
  二、说出“趣”
  
  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课上得有趣味,让科普类说明文焕发其独有的魅力,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乐趣。如学习《蝙蝠与雷达》一课,我采用了“自我介绍”的学习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利用蝙蝠的这一秘密制造出雷达的呢?如果你就是这只蝙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对科学的贡献吗?
  生:大家好!我是一只蝙蝠,我能在夜里飞行,是因为我的嘴巴能发出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我的耳朵里,我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发现了我的这个探路特点,就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够看清楚前面有没有障碍物,飞机在夜里飞行就十分安全。
  师:真得谢谢你啊,蝙蝠——人类的朋友。
  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学生将文本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识,在说的过程中更加明朗,让学生有种“豁然洞开水底天”的乐趣。
  
  三、写出“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就是作者的“代言人”。科普类文章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词句之中。
  为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在教学本单元四篇科普类文章时都或多或少地设计了写话训练。
  如《自然之道》:“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心想:____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我”和同伴们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曾经的“摇篮”变成了今日的“忧患”,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蝙蝠和雷达》:你从其他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写一篇小文章,并评选“小小发明家”。
  《人类的老师》:仿照第一节的写法,改写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这样的写话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表象,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的语言,课文中的情感成了学生的情感。将情感表达承载于词句运用中,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四、问出“效”
  
  就教学方法而言,教师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也尝试着运用“问题教学”这一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读读这个题目,你认为题目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语呢?
  生(齐):“变化”。
  师:读着“变化”这个词,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生2: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3:黄河后来变成什么样呢?
  生4:黄河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继板书:变化之前、怎样变化、变成什么。
  师:今天,我们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
  学生欢呼雀跃。之后,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自己去阅读课文,自己去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
  师:黄河成为“忧患”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读读课文,把各个方案用五六个字加以概括。
  生5(归纳出):坚持牧林为主、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修筑水利工程。
  师:为了保护这条“母亲河”,你知道我们全国上下都有什么行动吗?21世纪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主人,你有什么行动呢?带着这个问题,去查找有关资料,做一份调查报告。或拟订一份“保护母亲河”计划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求知欲,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