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多的教师逐渐树立了开放性教学的理念。但什么是“开放”呢?《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那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解除什么封锁、禁令和限制呢?本文试从具体的做法入手,以例证的方式,谈谈如何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付诸实践。
一、从目标入手。发展个体的多元
课文是师生双方共同分析的一个客体,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在分析课文基本内涵和思想价值的同时,从知识、能力(字、词、句、段、篇)、情感(思想、感情、意志、品质)、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确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课前预设的多元化。
教师的多元化策略,首先体现在课前的目标确立上。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在设计教学要求“情感目标”部分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要求:
(1)能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2)能从内容中领会到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3)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需要向海伦学习的方面。
三个目标分别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其目的就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2.课中生成的多元化。
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性因素,顺势利导,随时调整修改设定的目标,用即时的多元化目标来发展每一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然会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二、从文本入手,拓展教材的多元
教学的内容虽然已经固定,但由于教材本身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就可以拓展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具体说来,可有“加、减、乘、除”四法。
1.“加”。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课文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背景的分析、知识的拓展等。比如,在讲解《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可以补充陶校长为什么由“知行”改名为“行知”,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相机补充一些关于晓庄师范学校的教学方式,以期促进学生理解演讲的内容。
2.“减”。
对于课文中一些陈述性或介绍性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删减,把腾出的时间用在更多的重点分析上。比如,《秦兵马俑》一课中写兵马俑神态的那一个自然段,在分析的过程中只要抓住“神态各异”这个词语,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课堂小练笔上,重点围绕“围绕中心句写话”和“展开想象,将静物写活”这两个训练要点来展开。
3.“乘”。
举一反三,实现迁移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倍量拓展教材,增加信息量,扩大阅读面,不仅学生喜欢,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讲授《负荆请罪》一课时,教师可以讲到“和氏璧”、“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等故事,可以分析《史记》的构成,还可以归纳“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范。
4.“除”。
教材中往往留有很多空白之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空白处的作用,挖掘教材的空白处,适时进行延伸扩展,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中的“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一处留白。这句话可以引发读者去思考巴金老人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追求,如何为人类作出奉献的。
三、从人物入手,注重解读的多元
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领悟作者写作意旨的关键,抓住这些人物,从他们的品性、特点上多加分析,不以教师的讲解为统一标准,鼓励多元化的解读,将是开放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策略。下面以《船长》一文的教学为例。
师:船长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英雄形象,可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不离开船,想办法自救呢?
生1:我觉得当时的情形已经不可能再逃生,所以哈尔威船长选择了与船同在。
生2:是的,但我觉得原因不仅仅于此。因为哈尔威船长觉得,由于他自己的失误而使船遭受了损失,所以他以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自责。
生3:我觉得,其实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的。但他想以自己的牺牲来警戒人们,要注意安全,要做一名忠于职守的人。
一连串的解读,仅是从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人手,解读的多元带来了活跃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