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构建有效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课题。而课堂有效提问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高效课堂的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收到“投石击水”之效。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内化的过程,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被动地往前“跑”,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里举出几个案例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以便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忌:问点游离教材重点
案例1:以三位老师同题异构《九色鹿》这一课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师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调达受到国王的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师2: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
师3: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
分析:从以上三位老师的问题设计来看,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第一种问题设计,是把着力点放在调达身上,意在揭示调达的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向王妃和国王,从而要为调达“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到课文的次重点,即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优化了。
二、忌:问点把握不准坡度
案例2:一位老师在讲《台湾的蝴蝶谷》中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时,介绍了一种黄颜色的蝴蝶,虽然色彩单调一些,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却“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师:蝴蝶谷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生:赞美的语气。
师:谁能读一读呢?(指名读。评价后,男女生分别读)
师:想不想看一看神奇的蝴蝶谷?
生:(齐声)想!
(教师打开多媒体画面。)
分析:“有疑而问”本来就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这样的假性问题,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没有任何思维冲击,这样自然无疑,无疑自然就无进,那么提问的价值又何在?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三、忌:问点安排过于零碎
案例3:一位老师在讲授《掌声》一文2、3自然段中的教学。
师: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生:因为她自卑。
师:她在想什么?
生:她在想……
师:“犹豫”是什么意思?
生:拿不定注意。
师:她犹豫什么?
生:要不要走上去。
师:从“慢吞吞、眼圈红了”能看出小英怎样的心情?
分析:有些老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
对策: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1.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教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且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因此我们设问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必须遵循“疑——问——思”的客观规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紧紧抓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这个思路展开教学,提问像投石激浪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扩大和延伸,努力让学生不停地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深入。课至尾声,我揭示了一个人成功的路径:最初的想法是喜爱,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不竭的动力是执著,成功的秘密是坚持。
3.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和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如在教学《番茄太阳》时,我问:“明明是个盲童,而且天生是个盲童。这意味着他天生看不见这个世界,一定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他想喝水,可能……,他想出去玩,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可是,你们会接着往下说吗?(学生沉默片刻,各抒己见)对这个盲童来说,他无法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无法……,他有太多太多痛苦的理由。可是,明明却笑得那么开心,让我们听了多么辛酸啊!再读读这四句话,相信你的体会会不一样。”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在新课改浪潮中,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即课堂提问的规律,才会带来更高效率的教学成果,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