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认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在这种科学环境中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促进作用。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对学习的注意,还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课前搜集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桂林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当学生带着美的情感、美的体验来学习课文时,情境美、语言美就会较和谐地统一起来。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教学《影子》这一课时,新课伊始,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影子是什么样的?”一生回答:“老师,影子很大,像个黑色的巨人。”另一生回答:“影子总和我们人一样大,只是看不清眼睛和鼻子。”得来的竟是一片赞同的声音。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带学生到操场观察影子。“老师,快来看哪,我变成小矮人了。”“老师,我发现不但人有影子,树木、花草也有影子。”……学生们兴奋地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二十分钟过去了,当学生们再拿起书来时,已不再需要我多余的话语,他们已和小作者一起融入影子的世界里去了。“嘿,我的影子变成《白雪公主》里的小矮人了!”“啊,它怎么又变成‘小人国’里的巨人了?真有趣啊!”我知道他们眼前正晃动着一个个美丽的影子……
二、开展活动。激发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易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话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
“尖尖的。硬硬的!”
“它摸起来很扎手。”
“它披着带刺的铠甲!”
“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
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学生们兴高采烈,不住地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说:“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感动。这节课上,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如,讲《捞铁牛》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打捞铁牛的科学道理。
三、激活想象,带动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
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果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