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情感迁移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情感挖掘和领悟,就要求教师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因素,发掘其隐性情感因素,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一、重视自我情感表达。引发教学内容的情感
我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学中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与他们的“三爱”(爱教学工作、爱所教学科、爱学生)的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学工作,才会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便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欢欣,激起说不清的亲切和甜蜜的感受;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谈起它的有关内容时才会如数家珍,在讲授中充满由衷的愉悦,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也随之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旦提高了,其教学水平也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更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满足和快乐的情绪体验。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自然能营造师生共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情感的体验。
二、运用言语表情,传达教学内容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讲究教学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使其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幽默感,使讲课语言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用发自内心的对总理的无限热爱、无限怀念和万分悲伤的心情表达课文内容。她语调低沉,徐徐入情,句句扣人心弦,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深受感染,犹如身临道别总理灵车的人群之中……这位教师用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在朗读的过程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了一次缅怀革命领袖高尚品德、情操的情绪体验。
在引发情感感染的各种方式中,运用表情传递情感,同样有其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第一,它可以配合教学言语。更好地帮助教师充分展示其想要表现的情感。第二,它可以通过移情作用,使教师的情感更易引发学生相应的情绪反映。
三、创设教学情景,烘托教学内容的情感氛围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要善于用情景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如果说,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来引发学生相应的情绪反映,是在运用以情生情的机制,那么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来促进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映,则是在运用情境生情的机制。
比如,有位教师在《瀑布》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把握诗歌特有的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导读片段,让学生亲眼目睹诗中描绘的奇特景象。当学生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流而下,如珍珠般闪着光亮镶嵌在高高的青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就会真切体会到瀑布的伟大;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来发出的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则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使课文中描绘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注重以疑引趣,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抓住课文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实质。为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差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精心设计提问,唤起学生思维、求知的情感,从而设定其需要。
如在《军神》一文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圈划出描写刘伯承的有关语句,然后思考:刘伯承给你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这样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把握刘伯承这个人物的品质。由于学生对各自圈划的内容理解不同,理解层次也就不同。随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他们的认识将会从有异到求同,从求同到求质,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从而满足学生思维需要,达到情感体验。
五、激发想象,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
对于蕴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教师应通过自己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提炼,让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情感因素尽可能地得以发掘,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引发情感,即“自我情绪触发功能”,凭借想象弥补教材内容中缺乏的表面情感因素而自行产生情感。
例如,在教《蒲公英》一文时,我满怀激情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我们已经和那开放在田间、山坡的蒲公英交上了朋友,了解了许多有关它们的知识。秋天到了,蒲公英的花瓣渐渐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瞧,小蒲公英种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出发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和它们一块儿来一次旅行吗?咱们快快随着这些小降落伞一起飞起来吧!”(音乐起,师生简单律动)这时,学生早已被我的动情描述带到了风景怡人、开满蒲公英的野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加强了对作品的感受。
重视并加强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语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