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一个名叫杰克的学生,常常抱怨课文太没味道,不精彩,难以卒读,老师认为他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然而在家中,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一张旧报纸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类似杰克这样的学生并不是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阅读期待”已经得到满足,而教师又不能适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仍然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重复训练,机械模仿,仅把学生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恰恰也反映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阅读教学。
一、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过去的阅读教学,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常常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机械地去消化吸收。这种做法,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做到:1.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如“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2.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如“读了《五彩池》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3.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如“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4.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
二、以读为主。呼唤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读中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这一阶段,要强化阅读的整体性,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分段分层,或将注意力聚焦在某个局部上,而是要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知觉整体去感知,从而获得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朗朗上口。
(二)读中领悟
1.悟其意。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如《少年闰土》一文中,学生难以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闰土心里有哪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海边有如许五彩的贝壳,西瓜田里有这样危险的经历……再从这些记叙性的文字中可以领悟到农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闰土的眼界多么开阔。最后,让学生体会“我和往常的朋友”却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2.悟其情。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见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果教师只是指导学生用悲伤的语气读。读得慢些,学生虽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但不深刻。教学时,我运用多次“加温”,不断领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中体会,其效果大不一样。
(三)读中积累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值得学生深入地长久品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读懂了课文,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因此,语文课上要常抓住时机进行朗读训练,以有感情朗读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熟读成诵。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碰壁”这一部分后,教师说:“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致勃勃地练读,而后教师又要求上来朗读的学生不看书来表演,学生没有把握,又兴趣盎然地练读起来,直至吟诵。
三、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首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长城》,人文色彩的“事”——《金色的鱼钩》,人格魅力的“人”——《李时珍》,人文关怀的“情”——《船长》。学生同课文真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互相促进。最后,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即“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考”,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成新意义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