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基于这样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将课堂表演引入教学,通过表演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课堂表演的教学意义
表演一般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以声音、表情或动作再现某些作品的活动。课堂表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表演,通过自身动作行为与表情,向他人表达、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表演是一个动作、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表现手段,带有一些艺术色彩,常常指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课堂表演的教学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堂表演激趣。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语文,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和喜爱……那么就说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满堂灌”,学生就会出现疲倦、厌学的不良情绪。可适当地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通过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通过课堂表演致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层次内化,需要以理解为前提。课堂表演的实质是让学生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感知、模仿、交流,其前提是教师、学生能够独具匠心、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文本。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精彩的表演和成功的展示,这其实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不仅促使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也使其对课文深入理解,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是通过课堂表演体悟。情感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课堂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使内心获得体验,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表达情感,激发审美情趣,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愉悦,受到启迪,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课堂表演的路径探索
一是借助表演领会文本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于学生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独自体验、领悟、品味文本内涵。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平实的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梅兰芳的刻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让学生来扮演梅兰芳当时“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和“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的动作。在要求学生做到一动不动地昂着头或低着头的同时,教师朗读文本:“小梅兰芳紧盯住了飞翔的鸽子和活泼的小鱼儿,鸽子飞到哪儿,小鱼儿游到哪儿,他的眼就紧紧跟随到哪儿;从太阳刚刚升起到升得老高,妈妈喊他吃饭、小伙伴喊他玩耍他都一动不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表演一个个“小梅兰芳”,去想象鸽子、游鱼,转动着自己的头,两眼眨也不眨地盯着。大约经过几分钟的表演,我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累死啦!眼疼”;也有的学生说,“脖子太酸”。此种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借助表演有效训练朗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的文章有很强的形象性,这些都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满足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并以此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例如,在教学《雨点》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边朗读课文,边进行表演,从而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在进行表演设计时,要求小组讨论。让学生清楚:第一句要读得轻一点,因为不可以吵醒睡觉的小雨点;第二句要读得平缓,体现出小雨点散步时的情形;第三句语速要快些,表现出小雨点的急切、匆忙;第四句要读得响亮、欢快,读出雨点跳跃时的情趣。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与设计,让四人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如两位学生读课文,两位表演。学生边读边演,边演边读,巧妙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读出了课文意蕴,获得了语感。
三是借助表演学会自主创作。让学生自主创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课文情境进行大胆、合理的表演创作,使学生已有的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刻领会文本内容,琢磨人物特点。利用细节进行创编,学生兴趣浓,演得活,演得新。二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创作。比如,学了诗歌,让学生自由组合编排诗朗诵的节目;学了《海滩上的小姑娘》,则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一本连环画;学习了《雨点》这首小诗,可以让学生演“我做小诗人”,由学生学着课文的形式,自己创作诗歌。
总之,在小学各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组织学生进行恰当的课堂表演,通过读中演、演中悟、悟中获,为语文课堂增添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