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深入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少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关于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恩、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重心前移。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置的。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每节课后安排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比如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为阅读扫清障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用铅笔写下每段的段意,再回答课后的问题。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就提高了。以预习《夹竹桃》为例,预习作业除了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外,还可以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一中心句提问: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这样,学生至少看了几遍课文,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考。
二、感情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
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学生读文本的时间是短暂的,是为讲读课文服务的。教师通常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三四分钟的时间(有的教师还要求快速读,读后说感受),接下来,让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概念、观点在课文中找出有助于求证的有关重点词句。找到这些词句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最后把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出来。结果通常是学生找的时间短,如蜻蜓点水;交流的时间长,像马拉松赛跑;感情朗读更是一带而过,似夏日阵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的学生课文还没读正确、读透,就让他说理解、说感受,往往就是牵强附会,一知半解,然后就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再引导,最后,又挤占了感情朗读的时间。所以,语文教师应懂得“偷懒”,延迟开讲,重视初读,让学生读好了书,再开始讲。教师检查初读应比如何开讲更重要,读好书,才是讲的开始。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事无巨细的讲解浪费了大量时间。实际上有的地方只需通过指导朗读便可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番茄太阳》最后四个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的“我”当作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们循着作者的眼睛“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那是因为盲姑娘“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都得到“我耐心地回答”后的快乐显现。我们知道,“明明”虽然自己先天性双眼失明,可她坚强,乐观。当我们随着作者弯下腰听到“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时,我们的泪也跟着作者“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课文情感的冲击,产生了心灵共振。也是因为盲姑娘知道别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她也要像好心人一样去进行爱的传递时而感动万分。“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她那“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明明”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触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此时的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那良好的感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同学的感情朗读中逐渐积聚,逐渐凝练,进而逐渐升华。
感情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方式。读,往往比讲,比写,更重要。
三、“大道至简”,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
策略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简洁而又有实效的,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和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环节要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需要。薛法根老师在执教《螳螂捕蝉》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做导演。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展开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为了提升课堂品位,有些教师进行所谓的“深度阅读”,可结果是有深无“度”;有些教师的所谓“人文挖掘”,使学生过于“高雅”而一头雾水;有些教师“资源开发”,使学生太多的旁征博引而晕头转向……其实,深度阅读、人文挖掘、资源开发等都没有错,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独领风骚”,却排挤了本来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简约的课堂并不简单,它减去的是花哨,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简约而不简单,还给了我们一个高效的课堂!
四、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高效练笔
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头疼,学生害怕。一些教师希望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提高的目的,结果造成学生无话可写。为了提高写作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清楚在什么时候写,学生一定要知道自己将要写些什么。而基于课堂教学的有指导的“写”是灵动的,更是高效的。
我们所教的课文,有的片段堪称写作的模板,可以让学生套着写。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中有一段:“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一段脉络清晰,先总后分,静动结合,比喻贴切,可让学生仿造也来写一处美景。
有的课文情思细腻,拨动人心弦,学完可趁热打铁,让学生触文生情,写自己的文章。我在教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后深情地说:品读了课文,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时代不同,家庭不同,但母亲的爱是亘古不变的。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许多珍贵的回忆和许多朴素而美丽的故事。给你们10分钟时间,写一个蕴含深厚母子亲情的片段,题目叫《母子情深》。此时,学生有感而发,写得很投入。
而课文中大量的文本空白足以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失为练笔的好机会。苏教版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有一段:“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姐姐是如何痛苦的,可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与文本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道出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试着将姐姐为什么痛苦以及痛苦的样子写出来。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
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永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战场”,因而,我们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语文教学才能诗意地栖息在课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