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课题的设计策略

2011-12-29 00:00:00姚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是建立在说话基础上的,即先产生口头语言,再由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必须先从说话训练开始,重视培养学生说话的语感。
  说话课,即以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为目标的语言训练课。要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说、善于说、乐于说,关键之一要设计好话题。现行说话课的话题一般以说话课本为依据,但是课本上每一个话题不一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我认为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课本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话题。
  一、话题来自生活,引导学生说话有源,言之有物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感性认识不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具体的形象思维还占着主导地位,他们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现象感知得越形象,说起话来就越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上课铃响过后,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这时,一个学生满头大汗、急匆匆地奔进教室。突如其来的一声“报告”打破了课堂的宁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我就从此入手组织学生说话。这个话题是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符合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因而学生兴趣浓厚,有主动听、积极说的愿望。学生跃跃欲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好地得到了口语训练。
  二、话题包含着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说得有条理,言之有序
  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我就利用说话机会,在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优势的同时,也注意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我刚接二年级新班后问学生:“老师很想去你们家串门,但我不认识你们家。怎么办呢?”学生马上说:“我们告诉您家庭住址不就行了吗?”我说:“好啊。不过老师对小街小巷不熟悉,你们要讲清楚从学校出发到你家该怎么走?中间有没有可以作为标记的商店、汽车站什么的。”学生踊跃举手,滔滔不绝地讲述。如一学生说道:“我的家在惠民路8号。一出校门往左拐弯,沿着干将路一直朝东走,经过幼儿园、菜市场、九路公共汽车站和一个酱菜店。走过商店再往左拐弯,是一条南北向的石子路,叫‘惠民路’。街道左边是人家,右边是一个工厂的高墙。沿这条街向北走大约五十米,门口有花坛的一户人家就是我的家。”反之再问“从你家出发到学校该怎么走”,就要把原来的顺序颠倒一下,有条理地说出来。这个话题有利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正、逆向性,引导他们言之有序。
  三、话题具有发散性,引导学生开发求异思维,言之有趣
  儿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有好奇心,好奇进而好想,可以把儿童的思维引向各个方向,对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起一定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小猫咪咪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儿去弄吃的呢?小朋友一起帮咪咪动脑筋。有的说,咪咪饿了就会去捉老鼠。可是它要到哪儿去捉?怎么捉?捉到了没有呢?由此引出了《勇敢的咪咪》《捉鼠能手》《小猫和大老鼠》等话题。还有的说,咪咪饿了自己去钓鱼。它会到哪儿去钓?怎么钓?有没有钓着?由此引出了《小猫钓鱼》《自己钓的鱼最好吃》等话题。这种话题留给了学生想象的天地,由同一个起因引出了不同的经过和结果,使人人“有所为”,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说话积极性。
  四、话题内容有可辨性,引导学生展开争论,言之有理
  依据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怀疑、敢于争辩、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在说话过程中,我有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机会质疑、激疑、答疑、辨疑,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衔接、语言与生活的联系、正确和错误的辨析,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的语言顺理成章、有理有据。如上文提到的“迟到”话题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该不该批评这位迟到的同学?有的说,迟到毫无疑问是错的,应该批评。有的说,不该批评那位同学,因为他可能是做好事而迟到的,如果是真的话,不但不该批评,而且还应该表扬。还有的说,如果表扬了他,那以后同学们就可以不顾学校纪律去做好事了,这显然是不对的。他们或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根据《小学生守则》,或根据学校规章制度来谈,都有理有据,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对于这位同学的迟到行为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既要表扬他学雷锋做好事的行为,又要批评他上学迟到。这样,学生既经历了说话的训练,又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其思维的辩证性也得到了发展。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而利用说话课这一比较集中的时间设计好话题来训练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使口语和书面语逐步结合,使学生在各方面共同提高。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