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章最后一段]
到了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一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课堂实录]
师: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因为他可以用画画的钱养家了。但王冕并不愿意把画卖给所有的人。有一个当官的想要买他的画,王冕知道他不是个好官,任多少钱也不肯卖给他。为了躲避报复,王冕甚至跑到山里躲了一段时间。他的为人在一首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出示)
墨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流清气满乾坤。
生:齐读。
师:吾就是我。乾坤指天地。谁来说说诗的大意?
生:我家洗砚池边有几棵梅花树,树上开了一朵朵梅花,淡淡的,没有鲜艳的颜色。我不要别人夸我的色彩漂亮,只要把自己清香的气息留在天地之间。
师:你体会到王冕什么样的品质?
生:有骨气,很特别,不愿炫耀自己,不与俗人同流合污……
师:是呀,他就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当有人还想请他出去做官的时候,更是遭到了他的拒绝。他的更多故事见清朝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出示书)想看吗?
生:想。
师:《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它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无情讽刺了那些贪官污吏。本文可算是一个引子,在第一回,王冕的为人与后书中描写的一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有一个叫范进的,胡子发白了还没考中,连他丈人都瞧不起他。最后终于考中了,他竟然高兴得疯掉了,被他丈人打了一巴掌才醒过来。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我不讲了,请大家自己去看,好吗?
生:(意犹未尽,眼睛发亮,充满期待)
[教后感想]
《少年王冕》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少年王冕小时候放牛和学画两件事,表现了他孝顺懂事、勤奋刻苦的品质。
在学到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我觉得不能戛然而止,应该在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往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课堂,不应该让学生觉得“到此为止”,而应该使他们觉得余音绕梁,欲罢不能。
在这个片段中,我主要想实现两个意图:
1.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文中王冕孝顺懂事、勤奋刻苦的品质学生已了然于胸。我引进王冕拒绝卖画和做官的故事和《墨梅》诗,让学生感受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王冕的敬佩之情更甚。
2.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爱上教材中的文章,那是他的失职;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仅仅让学生喜欢上了教材中的文章,那他也只是称职;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诱出学生更大的阅读欲望,一本带多本,那才称得上尽职。在这个片段中,我以“想知道王冕更多故事和范进中举的半个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与欲望。课后,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的手头多了一本新书:《儒林外史》。
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这样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不得到长足的提高吗?
站在德育的高度,一个喜爱读书的孩子,他还会有那么多问题行为吗?正如这篇文章中写到的“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读书,丰富了人的知识,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更让人拥有了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慧眼。
所以,我不由想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那句“往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出浑身解数,引领学生“往青草更青处漫溯”,发现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