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思索】
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
师:“竟然”是什么意思?
生1:想不到。
师:想不到什么?
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
师:怎么轻?
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
(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师:母亲挑的担子多重?
生4:100多斤。
师:猜猜妹妹大约有多重?
生5:大约40斤。
师:加起来有多重?
生6:150多斤。
师:母亲有多重?
生7:80多斤。
师:80多斤重的身体挑起150多斤重的担子,母亲是多么了不起!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
片断中,这位教师首先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理解“竟然”一词的含义,而这个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接下来的一问一答式,也只是在肤浅地体会母亲的体重有多轻,担子有多重,并没有让学生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母亲的辛劳,感受母爱的无私。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感”怎能丰,“悟”岂能深,学生又如何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呢?
贾志敏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其魅力就在语言文字上。读书正是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讲懂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的“感”怎能不丰,“悟”岂能不深?
下面,我结合本学期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读”这滴小水珠,激起语文教学的层层涟漪。
一、读中感悟——品味激情的课堂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师:“极其瘦弱的脊背”,想一想母亲会瘦弱到什么程度?
生1:很憔悴!
生2:皮包骨头!
师:这么瘦弱的脊背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3:母亲一定很辛苦!
师:你能读出母亲的那份辛苦吗?
(生体会读“我穿过一排排——”)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对那段生活的回忆。(出示补充资料: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此时此刻,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4:母亲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呀!
生5:母亲真是太劳累了!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亲眼看到母亲瘦弱的身躯、弯曲的脊背、辛苦工作的情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6:伤心。
生7:不忍心。
师:能读出你们的伤心,你们的不忍吗?
(生再次体会读“我穿过一排排——”)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母亲的工作环境。(出示补充资料)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瘦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噪声震耳欲聋,灯泡烤着脸颊的环境中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作为孩子的你,难道不心酸,不心痛吗?让我们带着这种心酸,带着这种心痛齐读这句话。
(生再一次体会读“我穿过一排排——”)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母亲的瘦弱与辛劳。读着这句话,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当语言被延展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时,也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学生在一次次的品读中感悟着浓浓的母爱,他们那动情的吟读,更让课堂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博大的慈母情怀。
二、读中体验——共享诗意的课堂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感到了母亲的辛苦。
师:那就读出母亲的辛苦吧!
(生体验读“背直起来了——”)
生2:我感到母亲非常疲惫。
师:带我们去看看这位疲惫的母亲吧!
(生体验读“背直起来了——”)
师:让我们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诗的形式来读一读。诗中为什么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3:为了强调母亲的辛苦和劳累。
师:是啊,这就是我的母亲,那个疲惫、瘦弱的母亲,在这犹如蒸笼的、令人窒息的工厂里,我第一次看到母亲拼命工作的样子,不由得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
生(齐):背直起来了……(师示意生接读)
师:如果你现在就站在母亲的面前,你想对这位辛劳的母亲说点什么?
生4:妈妈,休息一会儿吧,您太辛苦了!
生5:妈妈,是我们让您累成这样的,都是我们不好!
……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所有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就让我们用心再来读这充满血泪的文字吧!
(生再次体验读“背直起来了——”)
在此教学片断中,浓浓的诗情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教师通过递进式的品读,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一次又一次地更深刻地体会到那是个瘦弱而又疲惫的母亲,那是个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那是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的化身!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动情,师生共同分享了这一充满诗意的课堂。
三、读中对话——绽放个性的课堂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师:你们有向父母伸手要钱的经历吗?你的母亲是怎样给钱你的?给的又是什么样的钱呢?
生1:妈妈给我的钱都是钱包里那些崭新的十元钱纸币。
生2:妈妈都是让我自己到她钱包里拿的。
生3:妈妈给我的钱都是一元一元的。
师:而“我”的母亲掏出的却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这说明了什么?
生4:母亲没有钱。
生5:母亲很贫困。
师:你能读出家里的贫困吗?
(生体会读“母亲掏衣兜——”)
师:让我们为母亲计算一下。(计算“我们”每天的基本生活费,与母亲的工资数相比)
师:同学们,这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是“我们”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费,更是母亲的血汗钱呀!谁来指责一下这个孩子?(出示:你看你妈妈这是在挣钱呀!)
生6:你看你妈妈这是在拼命地挣钱呀!
生7:你看你妈妈这是在没日没夜地挣钱呀!
生8:你看你妈妈这是在拖着疲惫的身躯,争分夺秒地挣钱呀!
……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反复品读,使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使文本在学生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在不断的品读体验中,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强烈的倾诉愿望,他们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水到渠成地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立足语言文字,力求做到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对话,学生的所情所感真实、多元、鲜活。
四、读中生成——演绎动态的课堂
在学生的情感受到洗礼,心灵受到震撼,理解了那份沉甸甸的母爱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对母亲的诉说写在纸上。
师:艰辛的日子母亲陪伴走过,当孩子长大了,成了一位作家,母亲却渐渐地老去。记得有这样一段话:母亲是源,母爱是水,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永远是不尽的源泉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同学们,让我们把对母亲倾诉的话语表露在纸上,好吗?(学生在《母亲》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所写片断展示: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母亲都奉献着一种无私的情感。我的妈妈也一样,但是她对我的爱却表现在另一种形式上。
……
原来,我竟不知道,母亲简单的一句“放学早点回家”叫做“关切”;竟不知道,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影在厨房忙忙碌碌叫做“爱”;竟不知道,早晨摆在面前的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叫做“幸福”……现在,我长大了,我明白了,这另一种形式就是良苦用心。
从上面学生所写的片断不难看出,学生正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心灵得到了洗涤,情感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才有了更加丰盈的感悟,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
点点滴滴总关情,万语千言“读”自明。学生对课文文本的感悟主要来源于“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一种想读愿读的宽松氛围,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语言的温度。教师只有让学生爱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对话、读中生成,语文教学才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质的飞跃。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