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盛行,供教师参考的教学资料五花八门,各类教案也层出不穷,备课资源的丰富确实给教师备课带来不少便利,但是有些教师因而不思考钻研,信手采用,导致教学内容不当,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必须用好手头的语文书,只有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合宜的教案来,教学才会有的放矢。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虽然不如高段教材提示教学内容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去细细“读懂”它,低段教材其实向我们透露了很多的教学内容信息。
一、从“单元导语”选择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每个主题单元的开头,总有一段话能突出该单元的中心内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该单元的专题、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这段话就是单元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忽视单元导语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语”还需“导”,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阅读课教学内容选择的好材料、好向导。
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本单元是要围绕秋天的主题展开教学的,那么我们可以设计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积累秋天的词句,并试着用他们赞美秋天,也可以利用“秋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秋天的与众不同,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秋天相关的美文,背诵赞颂秋天的名诗。
二、从“泡泡提示”选择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教材的课文同以往的老教材课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插入了许多以“泡泡”方式呈现的提示语。“泡泡提示”不是装饰或点缀,而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之所以这样呈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延伸,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这里隐含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低段“泡泡提示”对教学内容的提示有如下几种类型:有词语理解的提示,如二年级下册12课《北京亮起来了》的“泡泡提示”:“我知道‘犹如’是什么意思”;有想象说话的提示,如二年级下册13课《动手做做看》的“泡泡提示”:“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提示,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泡泡提示”:“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有积累拓展的提示,如二年级下册17课《古诗两首》“泡泡提示”:“我给大家背一首自己学的古诗”;也有课外实践的提示,如二年级下册16课《充气雨衣》“泡泡提示”:“我们也动动脑筋,做个小制作,好吗”……这些提示虽然小但很实用,告诉我们课堂上教什么。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常常会设计一些特别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又深入到位,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课后题”选择教学内容
课后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这是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独具匠心之处,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忽略它的重要作用。
当拿到一篇课文后,我们一定要看看课后题,它对我们选择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二年级上册《假如》课后题有这样两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读说说: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第(1)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2.分段感悟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做到悟中有读,读中有悟;
3.练习背诵:采用分段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分组背、男女分角色背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背于心,最终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第(2)题的练习是穿插在第一题的教学环节中的:
1.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出示句式: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在感悟朗读了三个自然段后,又出示句式: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自由运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什么东西呢?
以上教学内容中渗透了课后题的训练,学生既乐于接受,又明白如何自学一篇课文,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从“课文插图”选择教学内容
低年级的课文,为了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每篇课文基本上都有插图,所以如何利用好插图也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策略之一。
如二年级下册12课《北京亮起来了》,文中的插图展示了北京城的美丽夜景。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自然段当然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1.看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这样美丽的夜景,你想用什么词去形容它?(好词积累)
3.再去读课文,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4.出示第二自然段:朗读感悟,结合插图理解“川流不息、从天而降、光彩夺目”等词,并再次积累这些好词,理解比喻句“川流不息的车辆,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找出车灯闪烁的街道与银河的相似之处。
5.试着看图背诵第二自然段。
6.脱离图片想象画面,再次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师的因势利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教学效果往往比单纯学习课文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利用好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