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干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2011-12-29 00:00:00杨志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因材施教”、“生命化” 和“个性化”等教育教学理念俯拾皆是。这些充盈着生命色彩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我们广大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合理利用的话,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现象。作为一位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常在思考: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干扰因子”有哪些?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探寻出了以下几种“干扰因子”。
  一、生生互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
  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促进组内学生不断地思维碰撞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乐此不疲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个性思维的相互干扰。
  【案例描述】
  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设计了一个想象写作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西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个画面中的一个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但交流伊始,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学生往往为选择哪幅画面进行交流而发生争论。最终强势的学生占据了上风,而其他相对较为弱势的学生只能以屈服的姿态去迎合强者。
  显然,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弱者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甚至会被抑制。实际上,教者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不断提升写作的质量,达到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画面,感悟情境的目的。因此,更为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营造更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由于小组内的成员有着相同的选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述说欲望,锤炼学生的语言,提升语文思维的品质。
  二、学生答问中生生之间的思维干扰
  “课堂设置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它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答问,一切尽显自然。但不注意提问的细节,往往会让学生间的思维相互干扰,找不到自我当初的个性体验。
  【案例描述】
  某教师在教授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蝉和狐狸》时,这样提问:当蝉看清了狐狸的真面目后,你觉得蝉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狐狸说话呢?学生纷纷作答:自豪、庆幸、高兴、嘲笑……教者一阵惊喜,接着提问:同学们体会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用的语气来读读蝉说的话。学生依然欣然举手,但朗读却变了些味道,许多学生已经找不到当初所说的那种感受。
  上述案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他人的干扰,当初的自我感悟已经被同化成他人的感受,自己的感悟定位已经发生了偏移。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当学生回答出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时,立刻追问,让他通过朗读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抓住这闪光的“教学契机”,才会使课堂更具生命和活力。
  三、动态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对学生的干扰
  新课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情感和知识的需要,以及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与充盈的教育智慧。
  【案例描述】
  某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轮椅上的霍金》时,出示了霍金回答女记者的提问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齐声朗读,学生读得深情而动人。但教者发现学生的朗读已经偏离了自己的预设,于是教者这般引导学生:“这可是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它是不含丝毫情感的。”让学生毫无感情的进行再次地朗读,就这样教师将学生引向了自己的预设。接着再提问:“霍金每一句都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哪句话最让你激动?”殊不知这样,教者毫不留情地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感悟,也浪费了一次绝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为此,教者可摆正自身的位置因势利导,问问学生为何将合成器发出的本无丝毫情感的标准伦敦音读得这般有感情,并让学生说说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霍金的乐观感恩之心的认识,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张扬。
  总之,教学无小事儿,处处皆细节。我们要深入地研读教材和大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将干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干扰因子”扼杀在课堂教学之前,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凸显高效课堂的旨归。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