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式教学法,在课程改革中成了广大教师谈论的热点话题。问题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真实问题动态生成和活动过程中,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以问题教学的方式,促成三维目标落实的重要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将问题教学落到实处,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的目的是凸现学生水平和情感状态,探究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语言现象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动机,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想问”。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疑;让学生在活跃、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想问”的意识,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学生对打虎英雄武松崇拜得五体投地,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如何描写武松的?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见解的同时,有一些学生质疑:武松是打虎英雄,为什么课文前面要那么详细地写他喝酒?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得到了激发,从而自然地产生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发现问题,学会梳理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同学质疑。在《故乡的杨梅》的阅读教学中,我问学生:“杨梅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爱故乡的杨梅?故乡的杨梅有哪些惹人喜爱的地方?中心句是哪一句?‘细腻’是什么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先解决有关字词的问题。然后,立足中心句确立问题解决的次序,具体操作如下:
1.找出中心句
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确立以下研读思路。
(1)杨梅是什么样的?(2)故乡的杨梅有哪些惹人喜爱的地方?(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杨梅惹人喜爱的?(4)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渗透研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文,体验、感悟语言材料,实践“有感情朗读”、“带问题默读”等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从不同方面去感知、研究,最后再利用集体资源解决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原来留下的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利用能力,还渗透一些写作技巧,发展了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能力。
三、合作探究,注重交流问题
质疑问难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学生在自学探究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建立“小问题库”,以学生姓名命名“小问题库”。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问题咨询站”,把学生“小问题库”中的问题提交“问题咨询站”解决。我充分发挥小组内质疑,再按小组简要表述合作学习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最后提交“问题咨询站”解决。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学生最后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地球究竟可爱在什么地方?地球母亲的慷慨表现在哪儿?地球易碎的原因有哪些?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引导“问题咨询站”的全体成员联系全文,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了解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们,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哺育着全人类,从而理解地球的“慷慨”。让学生在“问题咨询站”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教师则及时点拨。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所得。
四、展示个性,凸现探究过程
在学生充分表达对问题的见解以及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由于学生个体对象不同,往往相同的问题会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这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尊重各不相同的理解与争辩,尽管可能使教师难以作出判断。
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这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权。例如,根据字形记忆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有创造记忆的空间。
五、正视差异,加强问题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在评价中,对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查资料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教学时,我这样提问:“看见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学生提出一连串的想法和问题:“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飞’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用‘飞’形容夺取泸定桥?”……然后有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体验,问:“你提了多少问题?”“发现这么多问题高兴吗?”“你是怎样梳理解决问题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积极加强对问题的评价:“你还能发表自己更好的见解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这样,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书籍中找问题,在课堂上提问、解决问题,还引导他们立足问题,科学地探究、学习、实践。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日积月累,学生会提高质疑的能力,闪现思维的火花。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