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目标进课堂

2011-12-29 00:00:00陈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提起新课程,教师们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在实施中仍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的淡薄或缺失。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合理制定和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导致在课堂上只有环节或内容意识,教学行为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合理制定和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是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笔者曾组织本校语文教师就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进行校本研修活动,发现以教学目标为切入口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是课改的关键。
  一、三定目标进课堂
  研修活动中,我执教的是《开国大典》,第一次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等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背诵6~8自然段。
  4.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2.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我基本能够按新课标三维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但是,走进课堂,第一次教学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按部就班走教案,没能适时把握生成的课堂资源。
  (2)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准备的材料过于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机械化地追寻教学方法多样化,缺少学生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参与。
  (4)缺少评价意识,没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现状。
  显然,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只有环节意识而没有目标意识,教与学,都在“意料之中”,而且从制定的形式上可以反映出将目标的三维性机械地割裂开来,情感目标的失落直接导致了其他目标的落空。这样的目标引领,“教”的强势依旧。按理说,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引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教师用提问分析以推进自己对课文的解读时,学生只能是简单应答、被动配合,在上课中“满堂”忙活的总是教师,主宰课堂代替了主导课堂,根本无法达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状态。
  第一次的反思后,我调整了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中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等词。
  2.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背诵6~8自然段。
  4.通过阅读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找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段落,反复思考,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带着修改过的教学目标进行第二次教学后,就很好地解决了第一次出现的问题,但课堂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评课中,一位特级教师指出: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深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目标意识,即没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次的反思后,我再一次调整教学目标:
  1.读一读,画一画,找出课文的生字和新词,写一写。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3.找一找,小组讨论:文中有哪些排比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议一议,分析比较,找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段落,反复思考,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学校生活的小场面。
  5.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发展能力,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带着目标走进课堂,这一次我触摸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目标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目标引领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一目了然,易于把握。这一教学过程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一和谐统一的整体目标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达到了高效。
  二、带着目标观课堂
  假如说,目标意识让教学实施者有了一步步感受“三维”的生命力,那么目标意识也让我走近“三维目标”这个课改的灵魂。
  我第三次组织学校的语文教师来听试教课就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有的关注知识教学的落实,有的专看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也有的专门留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大家坐下来讨论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知从何说起或无话可说了,而是针对各自关注的方面阐述观点提出建议,下面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三听《开国大典》针对目标落实的三次思考:
  第一次:我觉得学生合作得不够,同时练习与生活的联系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要提倡多合作,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许多语文老师有同感,也都提议说要合作,但从其观点中可看出,老师们只凭感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停留在对教学方法的机械运用上,还是属于经验层面。
  第二次: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语文练习,较好地达成了情感目标。显然,经过第一次试教后的讨论与交流,陈老师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教学理念评价课堂,而且意识到了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的特点,经验层面的观点开始向理论层面的理念提升。
  第三次:能够体现语文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操作中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在运用点面结合解决场面描写问题时,能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练习,会更好地体现情感目标。
  最后一次的思考比起上两次的观点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可想而知,评课教师的思考和我的反思是同步的,教师们终于能够有意识地转向思考型的专业学习了,这样的评价肯定了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解读,对课堂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
  三、探究目标思课堂
  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这项研究。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
  (1)对照三维目标,精读经典案例,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口与方式。以前笔者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学者才能对案例做出分析与判断,现在笔者经常精读那些来自名师课堂的、典型的,又能引起我内心共鸣的经典语文案例,也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找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式。
  (2)对照三维目标反思自我教学行为,变日常反思为专题案例研究。尽管笔者已经形成自我反思的一般能力与习惯,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而且缺少自我指导和发展性的反思,因此,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就语文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