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2011-12-29 00:00:00徐再传孔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这一新理念的提出,给了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发现、探究的机会。那么,如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呢?我们认为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关键,就能实现“有效对话”。
  一、“学生—文本”对话,关键词:阅读感悟、批注质疑、产生话题、想象创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首先是阅读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文本信息进行深入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阅读感悟。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二)批注质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了独特的感悟,用线条或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对阅读时产生的疑问也加以记录,怎么想的就怎么记录。
  (三)产生话题。学生记录下来的想法、疑问就可以作为“对话”的话题,对产生的话题加以筛选,以便对有价值的话题进行探讨。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围绕课题产生了以下探究话题:①这句话是谁说的?②祖国是指哪个国家?③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④怎样带回祖国?⑤这话是对谁说的?经过筛选,我帮学生选择了其中有价值的①③两个话题,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与文本对话。
  (四)想象创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只限于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要主动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想象创造。一是通过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想象,让文本描绘的人物形象、各种情境在头脑中“活”起来;二是对文本中略写处、留白处、省略处进行想象创造。如教学《爱之链》一文,在文章结尾处设置话题:请以“乔依醒来后”为开头展开想象。学生就此展开想象,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教师—学生”对话,关键词:平等和谐、引导点拨、认真倾听、评价激励。师生双边平等对话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一)引导点拨。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引路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语言重在引导点拨和评价激励,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里的引导点拨包括: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总结方法等。
  请看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在读懂诗题之后)教师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教师通过一段简短的话来创设情境,仿佛将学生带回了那个大雪纷飞寒冷的冬夜。】
  片段二:
  教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你说得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我是通过查字典、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适时点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一些方法。】
  教师:你知道哪些古人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请你举例说说。
  【教师设置了一个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话题,唤起了学生的旧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认真倾听。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的认真倾听、适时评价就是对学生思考过程的最好肯定,同时也为下一步与学生展开对话作准备。
  (三)评价激励。表扬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进行评价,不能不置可否,评价应以表扬为主。
  三、“学生—学生”对话,关键词:交流讨论、辩论倾听、求同存异。生生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找出了一些话题,有倾吐的需要时,进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主要通过讨论、辩论、倾吐、倾听等方式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进一步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因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原因,这个对话过程允许学生求大同存小异。
  在教学古诗《观书有感》时,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意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相互对话: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同桌讨论讨论。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想法,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体会到作者是由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清澈,联想到读书能使人的心智更加敏锐,体会到作者将深刻的道理蕴藏于普通景物描写之中的巧妙。
  四、“学生—文本人物”对话,关键词:升华情感。学生与文本人物进行虚拟对话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对文本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霍金的视频,学生很激动,看得很入神。然后,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面对轮椅上的霍金,假如同学们都是记者,给你一次采访的机会,你想向轮椅上的霍金问些什么呢?你想对霍金说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话锋一转,文中的女记者向霍金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自然过渡到文本的教学。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为下文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的四类对话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实现“有效对话”的基础,师生对话是实现“有效对话”的关键,生生对话是对其他对话的辅助。在构建“有效对话”阅读课堂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抓住对话中的关键点,就是抓住了开启“有效对话”之门的钥匙,必定能为我们找到有效教学的春天。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