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人为本,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张扬个性的场所。
一、留空间,放飞心灵翅膀
新课程标准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提倡师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不妨留几段“空白”给学生,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1.让学生们尽情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学《看菊花》一课,可以让学生把菊花带进教室,让学生置身于菊花的海洋,尽情地观赏,充分地感知。
画一画,可以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还可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识字1》,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放电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将想象到的画下来。有独创的地方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说一说。
演一演,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在学习《三个小伙伴》一文时,放一段时间让学生们“演一演”,学生不仅能更深地理解教材,而且能亲身体验“协作”的力量。
做一做,不仅可以使教材得到延伸拓展,还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冰花》是一篇想象丰富,极具童趣的短文。学完后,不妨放一段时间,让学生想象一下:冰花还可能是什么样子呢?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试着剪纸。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用唱一唱、写一写、辩一辩等方法让学生们尽情体验,以增强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让学生们浮想联翩
让学生浮想联翩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故事、听音乐、听自然界的声音……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发言无奇不有:“我听到了‘呼呼’的风声,风婆婆在告诉我们天气要变凉了,要加衣服!”“呱呱呱,小青蛙在跟我们说再见呢!”“我看到冬爷爷了,他头发、胡子都雪白雪白的!”……这些让我领略到了儿童世界的神奇,也让我再次回到童年。
3.让学生们“自由聊天”
每堂课结束前,留几分钟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提问,自由交流、争论。留一个空间给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识字2》时,课将结束,笔者照例让学生自由地聊一聊。学生们兴奋地聊起来:“这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到公园去玩了。公园里可美啦!可好玩了!”“什么是转椅呀?我没玩过。”“我玩过,我来说给你听……”“我还玩过‘坐缆车’呢!书上没写。”“说给我听一听,好吗?”……
有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自由绽放。它给学生带来的信息量远远胜于教材本身,也远胜于学生大脑中的原有储备。
二、给机会,张扬个性风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中心位置,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个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
1.教学中让学生自感自悟
特级教师支玉恒上课伊始,从不向学生提任何问题,而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以及对课文的疑问。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教育专家如是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
例如教学《两个朋友》一课,课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绝大部分学生都说:“在危险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可有一位学生说:“学完这一课,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教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饶有兴趣地问:“哦?为什么?”学生大胆地解释了自己的看法。简单地说,他认为两个人在危急时刻,都选择了合适的方法,使自己脱离了危险。很明显,这个学生虽然见解独特,但忽略了文章的主题,于是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很自然地把那个学生引回“正道”。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喝彩!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让学生扬起了个性的风帆!
3.注意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多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发挥潜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创造自我。一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于是,一张张富有童趣和个性特点的名片在学生们手中诞生:“体育能手——徐佳佳”、“航模行家——吴围”、“电影明星——扬程”……一张张名片折射出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生命个体。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张扬。
课堂,只有让学生充分占有,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