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的创新促进学的创新

2011-12-29 00:00:00钟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当前所学内容进行思考、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创新教学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从我在尝试实施创新教学的实践来看,在小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以教的创新促进学的创新呢?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并以说明的课文,教学必须使学生以情入境,感受景观之美丽。我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以教的创新促进学的创新。
  一、自主学习,感悟语言
  在《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美进行了描写。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试概括漓江水有什么特点,桂林山有什么特点。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以及情绪激昂、各抒己见的学生,教师并不急于首肯一个答案,而是继续深究:“到底哪种观点比较准确呢?不要争,以理服人嘛!请仔细读书,结合课文里的有关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言一出,学生一头扎进书中细读深思,随后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时,“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其间,教师附和赞许,或激起争论,或引发联想,或设疑深究……待学生在辩论中读懂、读透了课文后,教师便把大家的多种观点归纳起来,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由“讲授者”的角色转换为辩论活动的“组织者”,创设了宽松和谐、热烈而充满竞争的学习情境,通过一个巧妙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
  二、巧妙点拨,训练语言
  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完成的。
  如学生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我觉得很美。显然,学生对此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句子的表面,感悟不到位。教师应及时设疑:喜鹊为什么把桂林山比作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呢?也可以比作其他的呀!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中还用了很多排比、比喻的句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活动,让教师在这种创新的,没有固定模式和固定顺序的教学中灵活地“教”。
  三、课前感知,课中探究
  课文开头引用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叙述了桂林山水美如画。这使学生在了解景点的美丽时,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要突破难点,我们的“教路”是课前感知,课中探究。教师在课前和学生一起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并查找资料,让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的美。课中引导学生紧扣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排比句,进行充分的自读和质疑。学生提出:课文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我们课前看到的录像只是很美,没有感到是甲天下呢?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何况这问题是由学生在感知、熟读、探究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来的。教师点头赞许,又说:“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联系前面的句子想一想,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此时,教师仍然鼓励学生在读中发现,但其中的点拨很关键,点明了思维的路径。最终,学生弄懂了桂林水之所以甲天下,是因为漓江水有独特的美──静、清、绿,桂林山也有独特的美──奇、秀、险。美的山围绕着美的水,加上山间的绿树红花,云雾迷雾,江上的竹筏、小舟,就更美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由来,帮助学生顺利地读懂了课文。
  四、创设情境,实践语言
  创新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其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结论,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品质,得益于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那么,教师的“教”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语境转换成实境。把学生组成“旅游团”,首选出有名气的学生,现场培训当小导游。导游不但要用课文的优美风光来讲述桂林山水与别的名胜区山水的不同,还要结合旅游要求,使语言更口语化。在“导游”与“游客”的问答交流中,无声的文字“活”了过来,学生在课堂上所积累的语言得到了重视,也进行了语言训练。
  这里的“现场培训”,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还得靠自身的反复练习,而且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因此,教师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听说你刚从桂林旅游回来,亲戚、朋友们肯定要请你描绘桂林山水的迷人风光,现在先练一练吧。学生便绘声绘色地练说起来。
  事实证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不仅学得快,还培养了适应生活的能力,实现了再创造。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感觉——创新。
  回顾《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我更坚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教师的教学创新开始。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