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词语教学的“三度空间”

2011-12-29 00:00:00张金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1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却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课堂上先让学生读一读、再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这样就算完成词语教学的任务了。其实,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的词语是枯燥的,是无味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拓展词语教学的“三度空间”。
  一、读出词语的“温度”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其中,引导学生读出文章中词语的“温度”来是基础,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夹竹桃》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这一段话是课文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最有特色的一段,因为这一段话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如何引导学生读好这一段话呢?我就是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词语的“温度”入手的。
  课堂上,我给学生出示“和煦”、“ 盛夏”、“深秋”这三个词语,然后对他们说:同学们,有人说词语都是有温度的,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这三个词语的温度?有的学生说 “和煦”给人以温暖感,有的说“盛夏”给人以火热感,有的说“深秋”给人以凉快感。在此基础上,我进行追问:那么,你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声音表现出这三个词语的不同温度吗?于是,学生开始朗读,有的同学把“盛夏”这个词语读得特别响亮,意思是说“盛夏”最热,所以要读得响,有的同学把“深秋”读得特别轻,特别慢,意思是深秋是比较冷的,所以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这样,学生就读出了词语的温度,当他们把这三个词语的不同读法带到语段中进行朗读时,表现出的感情特别丰富,收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二、品味词语的“精度”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素材。在这一些课文中,作者的遣词造句特别到位,特别精准。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是学生形成语感,促进语言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换词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词语的“精度”。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话,把白荷花的生长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其中,句子中的“冒”字用得特别到位,特别精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个词语的精度的。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中的“冒”字能不能换成其他字呢?有的学生这样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也有的学生这样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冒”、“长”、“探”、“伸”这几个字,再引导学生把换了以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朗读,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冒”字更加生动地写出了荷花开放时候的动态美。
  这样,就能够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感受词语的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度,从而为自己准确运用词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点染词语的“亮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是通过形象、色彩或是声音进行思维的。而词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词语进行生活化还原,点燃词语的亮度,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七颗钻石》的第一段中有两个词语:“干涸”和“干枯”。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相近,所以学生不容易区别。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词语,然后提问:同学们,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读了“干枯”这个词语,就好像看到地里的庄稼因为没有水分都快枯死了。有的说:读了“干涸”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江河里的水因为干了,所以河堤都裂开了一道道的口子。有的说“干枯”的“枯”是“木”字旁,应该用来形容树木,庄稼等没有水分,而“干涸”中 “涸”的偏旁是三点水,所以是来形容江河里的水干了。这样,学生对 “干涸”和“干枯”的词义已经理解到位,词语教学成了语文课堂中的一颗钻石。
  总之,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温度”、 品味词语的“精度”、 点染词语的“亮度”,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更有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为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