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多感官参与,珍视阅读活动的体验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努力提供多种感官参与的实践情境与体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学生不熟悉外国风光,对于课文的文字光是囫囵吞枣,教师泛讲泛读,既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训练也落不到实处。教学时,我先播放课文电视录像,让学生说说观赏录像的印象和体会。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艇的奇特别致,他们觉得小城建筑物高大独特,桥梁形状各异,河流纵横交叉,人们访亲走友、出门远行,小艇是必不可少之物。录像直观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为随后的学习创设了良好氛围。
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后,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课文第2、3自然段。为了让学生理解“有说不完的情趣”,我再次播放录像,范读课文,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小艇里的感受,并组织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模拟角色,备感情趣。
教学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词语“操作自如”后,可让学生以手代艇做动作演示。向学生交代你就是船夫,手就是艇,桌面就是河,文具盒、书本等就是河中的其他船只。学生集体演示,跟着教师合作读课文。
师: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
生:左拐右拐地挤过去。(手做“左拐右拐”的动作)
师: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
生: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手做“穿过”、“快”、“急转弯”的动作)
学习文末一段,学生理解了小艇着实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后,启发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一些人物需要用小艇作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作交通工具。学生讲了市长去市政府办公,爸爸妈妈去单位上班,邮递员去各地送信,学生去学校上学等都离不开小艇,可见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多方法朗读,珍视阅读活动的语感性
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重视语文朗读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感性。朗读是最经常用的训练,一是时间要充裕,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二是要求严格,做到读时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三是参与读的学生的面要广,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读,克服形式主义。此外,突出重点段落,在有感情读的基础上背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十分必要。
如《可爱的草塘》中文笔最优美的要数第5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在初读课文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应抓住这两个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提高阅读能力。读第5自然段时,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词语,并体会其作用。最能突出草塘大和美的词语有“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赶着”、“鲜绿色”、“墨绿色”等,加强范读,启发学生一边听,一边闭着眼睛想象,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感情。
让学生在读第17自然段时思考两个问题:(1)这条小河有什么特点?(清)(2)哪些词语最能突出河水的清?(清澈、清凌凌、更绿、更蓝、更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清凌凌”是说河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见河底”的意思后,采用指名读、范读、各自练读、再指名读,把河水清的感觉读出来。
我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是:一是弄清第17自然段的层次,先写看不见小河,再写看见了小河,最后写小河的清。二是抓住“清澈”、“奇迹”、“清凌凌”、“更绿”、“更蓝”、“更白”等重点词语。三是一边背诵一边想象“芦苇、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的画面。举行全班小组背诵比赛,投其所好,因势利导,不用几分钟学生就可以熟练背诵了。
三、多元化学法,珍视阅读活动的探究性
阅读活动要重视教给学生多元化的学法,提倡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学词,要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学句,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意思的方法。学生一旦学会了方法,就能掌握探究学习的本领。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读《水浒传》这件事”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先问“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并要求找出“我”读书“囫囵吞枣”的语句,引导学生知道其本义是“吃枣不嚼,整个儿吞肚子里”,并知道比喻义是“读书不加分析,不求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到文中句子“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说明了“囫囵吞枣”的意思。再问“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文中哪句话说明了‘张冠李戴’?”学生齐答:“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此外,学生还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表述了文章意思,训练点安排巧妙,训练也较为到位。
教师的责任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学生,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学生。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来得更重要。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