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阑珊”作“辉煌”

2011-12-29 00:00:00胡桂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记者在现场看到,昔日灯火阑珊的希尔顿酒店大堂如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门口放置的酒店营运总监彼得鲁格的致歉信吸引着路人的目光。(《第一财经》2010年6月25日)
  在上句中,“阑珊”一词明显被误用。笔者发现,纵观近几年的报纸杂志,这个词被误用的情况随处可见,有的赫然出现在标题之中。
  1.《书吧,开在灯火阑珊处》 (《羊城晚报》2007年11月4日D6版)
  2.《灯火阑珊不夜城》 (某摄影展“最佳组图奖”)
  3.现在整个城市夜色阑珊,市民们在广场上尽兴地游玩。
  4.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在这些句子当中,“阑珊”都被当作“辉煌”、“繁华”、“美好”理解,但“阑珊”之意正好与其意思相反。
  “阑珊”语出唐代白居易《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将尽,衰落”,常见搭配有春意阑珊、意兴阑珊,意思分别为春意衰落、意兴快没了。“阑珊”是一个书面语,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外还有南唐李煜《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那么,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时为什么屡用屡错呢?
  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以貌取人”的结果,想当然地认为“阑珊”是一个“好词”。比如上文提到的辛弃疾词中的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三境界后,更是广为流传。但许多人不能准确理解,可能认为是主人公千辛万苦寻找之后,却在灯火通明之处发现了意中人,表达了欣喜之情。其实全词的这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呆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最后举两个正确使用的例子:
  1.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
  2.眼见得春意阑珊,面对这残花落瓣,勾起她无限的伤春愁思。(《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单位:玉田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