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博喻

2011-12-29 00:00:00张兆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如果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描写、说明,反复设喻去描写说明同一个本体,那就是博喻。博喻又叫连比。精辟的博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得含蓄。
  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且作者对音乐的独特感受也随描写的展开倾泄而出,何其痛快,不愧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再如《诗经》中的名篇《卫风·硕人》就成功地运用了博喻手法来表现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用多种鲜美的意象来显现庄姜的仪态万方的美貌。唐代的韩愈也是善用博喻的能手,著名的《南山诗》就连用四十几个比喻,穷尽终南山的形相性态;《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特诗风。
  词中博喻手法运用较少,因为词比诗更讲究委婉含蓄,少于铺陈,尤其避免语式的单调。然而,词中也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博喻的例子。如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贺铸晚年退居苏州时的呕心沥血之作。词中所喻的“美人”,自是他所追求目标的象征了。因“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叹息“锦瑟年华谁与度”,黄梅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愁肠百结。无赖中,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繁多、纷乱而绵长,又是那般迷茫,集中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词人巧借三个具体的富于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加以形容,将这不可触摸的“闲愁”化为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愁思之浓,溢于言表。
  状物写景的散文运用博喻可以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景物特点。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为状物散文之佳作,全文以石榴的刚健隽秀、热烈向上,抒发作者不惧威压、刚直不阿的昂扬奋发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文中描写石榴从花骨朵到果实的“妙幻的演艺”,先后用“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罍”、“露出一口皓齿”等作比,以妙喻连珠的描写技巧逼真而又传神地刻画出石榴在这一“妙幻的演艺”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写得妙趣横生、“妙幻”无穷。
  朱自清的《绿》堪称一绝。作者笔下的梅雨潭之绿是富于形态变化的:当潭水平静时,“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当潭水微动时,“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而当潭水晃动时,则“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不但有形,而且有情了。这绿是光亮的:“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这绿又是不乏质感的:“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绿还是纯净的:“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就是借助这些连贯而下的妙喻,细腻地描写出梅雨潭水的形态、光泽、质地、色彩等不同方面的特征,多层次、立体地再现了梅雨潭不同凡响的绿的个性,使人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里一睹梅雨潭绿之芳容,禁不住心旌“摇荡”,“惊诧”无比。
  描写人物的文章运用博喻可以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明湖居听书》白妞出场一节,在描绘了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仪表之后,又用浓墨重彩刻画她两眼的一顾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作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多方酣畅淋漓地设喻,尽显其妙。“秋水”见其明净,“寒星”显其清透,“宝珠”示其光亮,“水银”写其温润,酣畅淋漓地把白妞“心灵的窗户”展现开来,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一连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张老师耐心细致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议论性的文章运用博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如荀子的《劝学》这样写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说明“假物”的重要,这一段反复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而荀况雄辩家的气势也突现了出来。
  (作者单位:建湖县蒋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