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瑰丽的文化宝藏。它富有韵味,读来琅琅上口,言简意赅而意蕴深刻,意存高远而包含很多哲理。如果在作文时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典诗词,便可使文章富于文化底蕴,并增色许多。但是,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古诗词才能使作文熠熠生辉呢?
一、浸润真情,忌讳堆放。
古诗词的引用要少而精,引用过多,会给人卖弄文采之嫌,引起读者的反感。引用古诗词,如果能做到让古诗词与自己的文章水乳交融、浸润真情,定会使文章读起来颇有韵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灵活运用古诗词。
(一)直接引用。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引用:“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样的直接引用,语言凝练、意蕴深厚,恰到好处地在诗情画意中传达出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过的艰辛历程。
(二)仿用。“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诗句,有位学生在写有关“月”的思乡文章时,把它仿成“月若有情月亦吟”。这样仿用,既有诗的韵味,又有自己的个性,读来让人浮想联翩。
(三)化用。如以“乡愁”为话题的作文段落:乡愁是高斋传来的雁鸣(韦应物《闻雁》),乡愁是举头遥望的明月(李白《静夜思》),乡愁是举杯消愁的浊酒(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乡愁是洛阳城里散入东风的悠悠笛曲(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乡愁是长安街上更深夜静时铺满玉阶的晶莹霜雪(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朗读背诵,透彻鉴赏。
记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古人一直强调多读,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多读多背古诗词,不失为“下笔绣词,扬手文飞”的好方法。但是,在读背的过程中,透彻理解诗词内容,多鉴赏,多体会,准确把握诗词情感、内涵尤为重要。这样,作文时才可运用自如,使古诗词在作文中大放异彩。如李煜的《虞美人》,既可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可用于思国思乡的悲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可用于物是人非的沧桑,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更可用于绵绵不断的一腔愁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此鉴赏之后,无论是朗读、背诵,都可做到有情有意,运用时更会得心应手。
三、分门别类,便于联想。
我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内容庞杂繁多。就是全部记诵,所记内容零乱,运用时更是费时费力,不便于联想。所以,记诵古诗词,有意做到分门别类,运用时就会易于联想、信手拈来。例如:
关于“亲情”的古诗词: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归家》,李清照的《菩萨蛮》,贺知章《回乡偶书》等。
关于“友情”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如秦观的《鹊桥仙》,李之仪的《卜算子》,白居易的《长相思》,李白的《长干行》等。
关于“四季”的古诗词:如韩愈的《春雪》,杨万里的《小池》,白居易的《暮江吟》,柳宗元的《江雪》等。
关于“数字”的古诗词:如李煜的《渔夫》和《又》,杜甫的《绝句》,乾隆皇帝的《飞雪》等。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也想说:“作文,诗意地表情达意!”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讲究方法,运用时更应注意以上几点,才能让古诗词这股文雅之风吹亮作文的流光溢彩。
(作者单位:泊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