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写什么文章,动笔之前,首先应该考虑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人们称之为“立意”。文以意为主,这是衡量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关键尺度。历代文学家都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这十分形象地论述了立意的重要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借黛玉之口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由此可以看出,立意是文章的关键因素,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却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在文章的形式或语言上煞费苦心,对文章的思想、立意却很少用心思考,结果写出的文章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人,空洞、肤浅,没有神韵。这种思想、立意缺少丰富性、差异性、深刻性的文章难讨阅卷教师的欢心,分数自然也上不去。
学生作文思想肤浅甚至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写作脱离了生活的源泉,心灵和思想自然也就变得干涸枯竭了。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我认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让写作回归生活的源流。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敏锐关注生活
文章的立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被一些人和事所触动,对某个问题有了感受和认识,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才逐步形成的。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说:“一个有出息的作家一定要到生活中去。”新课标也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写好作文的前提就是要走生活作文的路子。
但是,由于阅历的限制和学习的压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思考往往显得单调而贫乏。他们行走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缺少观察生活的机会,也冷淡了思考生活的热情。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敏锐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在写作之前,不要让学生急于下笔,而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观察、体验、思考,从身边生活中捕捉有意味的内容。比如,在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时,我给了他们一周的时间去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体味云淡风轻的柔和,询问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周之后进行写作,发现他们的文章在选材和立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一味地赞美春天的生机、活力和希望,而是表达了更多样、更独到、更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引导学生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体味生活,于平常中见到奇崛,在朴素中寻找意味。只有扎根于生活沃土的写作,才会有思想之花的灿烂绽放。
二、认真思考生活
只有素材还成不了好文章。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我们大可不必完全复制,而是应该在对人或事的叙写中,传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如此,我们的写作方能“高于生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用心地去和人生交谈,与历史对话,同自然交融。相信源于心灵深处的思考和表达会让文章的立意高远深刻。
具体做法:
1.要有独到思考。文章是最个人的一种东西,使用独特的角度和新鲜的思考方式极为重要。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普遍化的东西一般会是陈腐的、浅陋的,而个人的独创因具有不可复制性才是新鲜而深刻的。比如,谈到雪,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它的晶莹洁白、滋润万物,而鲁迅先生却赞美它的个性张扬、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这就让文章的立意多了一层深蕴。
2.保持文化根底。作家卞毓方说写作要“两条腿走”—— 一是国学根底,二是世界眼光。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就在于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忧虑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所以他的散文远远超出了一般游记游山玩水的范畴,不是简单的模山范水,而是由眼前景物自然地联想历史、审视人生,让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叠合、社会风物与个人沉思交织,使文章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文化意蕴,加重了作品的分量。
3.提升思想深度,也就是要有哲学信仰。哲学思考是支撑文章的灵魂,它使文章获得了巨大的张力和诱人深思的魅力,文章也因为有了它会由肤浅变得凝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当代散文经典,乃是因为文中让人时时看见了哲学的光芒,感受到了智者精神的魅力。作者在历尽苦难折磨之后突然进入了一个明朗的境界,用一种拷问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心灵,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文章中表现出的对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独到而深刻的思考,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无数读者。
三、真实表达生活
写作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庄子·渔父》中写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这段话具体而深刻地说明了“真情”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它是文章的命脉,是判断文学作品真假高低的出发点。
然而现在一些中学生的作文,常常生编乱造,东拼西凑,矫揉造作,缺乏真意。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只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苍白无力。立意的肤浅、雷同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情真才能意切。要指导学生将写作植根于“真情”,用真心投入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崇高和伟大,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和缺陷、欢乐和光明;用真情表达生活,在文中真实地袒露自己的痛苦或幸福,表达自己的忧伤或欣喜,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相信有真情作根基,文章的立意自会高远、深刻。
敏锐关注生活,认真思考生活,真实反映生活,在作文中提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写作的最佳途径,是让文章的立意新颖而丰厚的不二法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写作回归到生活的本真中去,让学生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活水,相信他们文章的思想、立意一定会清澈深邃,源远流长。
(作者单位:邯郸市丛台区联纺学校)